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20年4月下期

领导干部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情和舆论的方式方法/白 月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白 月 日期:2020-05-21 20:50:28
迭,持续挑动着公众的神经。关于各地抗疫进展、地方领导干部更换、官员问责、总结反思疫情暴露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短板并关联政府治理能力等方面的话题引发广泛讨论,话题争议出现多种敏感倾向。
  2.舆情燃点低、爆点多、热点生成演化快。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民众焦虑不安的心理容易受各类敏感事件激发,并广泛关注形成舆情热点。涉居家隔离、医疗防治、生活物资、物价上涨、出行服务、网上教学等群众关切和民生诉求类话题之间相关度高,短时间内各类问题相互交织,容易引发多个爆点,而且特定信息一旦引爆,其关联性、发散性和互动性就变得非常明显,迅速形成热点并逐渐演化。
  3.各类谣言层出不穷,并通过网络社交媒体快速传播。部分自媒体借公众注意力高度聚焦疫情的心态,肆意捏造一些不符事实的谣言或无中生有的“负面”曝光博取关注,出现了大量失实信息和报道,敌对势力借机炮制、散布各类谣言。谣言呈现出类型多样、根源复杂、传播途径各异、危害轻重不同等特征,并且通过网络社交媒体最大程度拓展了传播范围、加快了传播速度。此外,民众正确鉴别和解读相关信息的能力有限,客观上助推了谣言的传播。
  4.政府行为和领导干部言行不妥之处被聚焦放大,形成舆论风险隐患。疫情防控的复杂性和艰巨性对地方政府工作效能和领导干部应急管理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舆情事件的发展走向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处置情况。舆论对政府行为保持较低的容忍度,政府应对方式、应对策略以及政策制定、公文相关表述和地方领导干部言行等方面的不妥之处容易被放大而形成舆情热点。这些舆情热点在非理性情绪的搅动之下,使舆论场面临扭曲、失真等风险。
  5.媒体不实、不当报道促使次生舆情频发。部分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在报道中过分追求刺激的花边元素,出现报道不实、刻意煽情或过度渲染恐慌等情况,造成民众认知偏差,形成舆论聚焦和网络围观,引发消极的连锁反应,给相关部门带来舆论压力。
  三、当前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方面存在的问题
  1.对舆情和舆论认识不到位。舆情爆发看似具有偶然性和突发性,实际上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一些领导干部舆情应对理念滞后,没有高度重视舆情和舆论,在安排部署工作时将具体工作和舆情舆论割裂,没有制定相关工作方案和应急预案,一出现重大舆情就陷于独木难支、疲于应付的状态。有的对舆论监督存在抵触情绪,认为舆情都是负面的,视舆情为敌情,没有把重点放在问题解决上,而是把精力过多放在对网上舆论的查删封堵上。有的认为舆情处置和舆论引导都是宣传、网信部门的事情,出现问题需要他们去解决,对舆情采取能躲就躲的消极态度和处理方式。
  2.舆情回应发声“时度效”欠佳。在舆情回应上,有的领导干部怕担责任、怕惹火烧身,不愿发声,不敢发声。地方政府舆情回应,有的反应滞后,信息发布的时效性跟不上;有的把通稿往网上一放了之,不管效果如何;有的答非所问,自说自话,没有回应群众关切;有的虽然回应比较快,但发布信息时往往流于“第一时间”“高度重视”“进一步调查”等说辞,回应过于简单。地方政府普遍缺乏信息互通、交流协作机制,对舆情信息挖掘不深、统筹整合不够、回应不全面,无法形成工作合力,不能及时回应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