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19年10月下期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王道政治/张东赞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东赞
日期:2019-10-09 11:59:31
。”不论是静态的准则还是动态的行为,“礼”所体现的都是一种“和合”而非“二元对立”的世界观。
与西方文化中将爱托付于宗教、政治归属于现实的处世方式不同,爱与政治在华夏文化中可以相互融合,其结合点体现为儒家所提倡的“仁”。《说文解字》曰:“仁,亲也。从人从二。”由“仁”字“从二”可以看出,在华夏文化语境中,“仁”是主体处理与他者(客体)之间关系时所体现的行为准则,也是“王道”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爱与政治结合的高级表现形式,“王道”在华夏文化语境中并非难以实现。孔子曰:“吾观于乡,而知王道之易易也。”这里的“乡”特指古代社会中的乡饮酒礼。乡饮酒礼始于周,最初为乡人之间的聚会,由乡大夫做主人设宴,主要目的是向国家推荐贤者。此后,儒家在这一仪式化活动中注入了“尊贤养老”的思想,使一乡之人在宴饮欢聚之时受到仁孝的教化。秦汉以后,乡饮酒礼长期为历代士大夫所遵用,一直到明清仍盛行。乡饮酒礼不是简单的礼节,而是带有很强政治教化功能的仪式化活动。《礼记•乡饮酒义》曰:“民知尊长养老,而后乃能入孝弟(悌)。民入孝弟(悌),出尊长养老,而后成教,成教而后国可安也。”乡饮酒礼可以看作是古人人格教育的第一步。[2]255
古人从“孝悌”出发,将行仁与政治结合在一起。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在政治环境的组成方面,与欧洲的积市而成国不同,中国是积乡以成国。在中国古代社会,一切教化的起点是乡里。[2]253乡里在中国古代是一个基层的熟人社会,人们之间和睦相处、相互协作,也正是在这种政治土壤中锻炼了士人的人格和政治才能。乡里是君子人格养成的摇篮、政治才能的训练场。孔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正是儒家这种波纹式的推己及人的伦理观,将行仁的范围由乡里推至国家,最后至于天下,最终实现世界的“和合”这一理想状态。
推己及人是儒家行仁的重要方式,也是儒家思想中重要的伦理观,即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人们认知的不断扩大,中国人不仅仅关注自己的国家,同时更关注整个世界,必然会将推己及人的处世方式用于处理与世界各国的关系。华夏文明是中华民族在处理与社会、自然界之间关系的长期实践中经验的积累。“王道”和“天人合一”思想是其典型代表,二者的共同点都在于“仁”。“仁”的概念意义体现出中国人互系性的思维根基,中国人在处理与周围世界的关系时,往往采取的是一种关系取向。[3]人们重视与外在事物之间的交互行为,而非对立的关系。
二、崇仁之“王道”与尚力之“霸道”
与富有契约精神及侵略性、流动性的海洋文明以及崇尚勇敢、冒险精神的游牧社会不同,华夏文明本质上是农耕文明。农耕文明在处理与其他客体之间的关系时,重视寻求稳定与和合的状态。行仁是保持群体内部稳定的重要行为准则。对仁的不断追求是华夏文化成员的人生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