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9月下期

儒道互补与党建创新/罗小艳 刘 崧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罗小艳 刘 崧    日期:2019-09-06 16:27:36
遍崇尚礼,政令与刑罚便只是一个附设品:“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2]16这句话的深意在于,礼治不仅可以规范人的行为,而且可以感化人的内心,这与法治的外在制约效果大不一样。
  但要注意,孔子重礼的主张并非一种外在的约制,而是在一个完整的时机秩序中艺术化地达成。这种时机秩序本质上是一种审美的艺化机制。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2]147孔子洞察到诗有一种意境兴发力,诗的兴发展开为一种善美一如的境界。孔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2]15这句话放在“为政”篇实在是大有讲究。按孔子的教化思想,诗教是礼教的源头,乐教是礼教的大成,故“兴于诗”乃可“立于礼”而“成于乐”。“兴”“立”“成”都是人生在世的时机展开。礼教秩序本质上是一种艺化的时机秩序。孔子的一生就是这种时机秩序的经典展开。孔子自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2]17孔子四十岁之前体现为积极进取的生命状态,五十岁以后则更多体现为儒道互渗的生命了悟。
  当今中国正在发生深刻的、全方位的社会变革,这一社会变革有些类似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转型。春秋战国的社会转型可以描述为由宗法制向郡县制的过渡,今天的转型可以描述为从前现代社会向现代市场社会的过渡,这一转型的要义可以用社会哲学来阐明。社会必有秩序,秩序必有其生产机制,由此可以分判社会形态之不同。从社会秩序角度而言,今天的转型是从传统的机械团结向有机团结转变、从熟人社会向生人社会转变、从小共同体结构向大共同体结构转变。传统基于宗法血缘关系的小共同体,其社会秩序生产的基础是机械团结。“机械团结的根本特征是它所依赖的在信仰上、情感上和意愿上的高度同质性。这种同质性只有分工不发达时才是可能的。”[8]228有机团结则是随着分工的发展而出现的,分工越发达,团结的有机性就越深。有机团结基于分工,表现为一种“高度的相互依赖”,“这种相互依赖的增长是分工中专门化增长的结果”[8]230。在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由于建立了有机团结,社会日益陌生化,同时也日益有机化,各个领域开始相对分离,政治、伦理、经济、市场、社会、法律等领域日趋分化而独立。
  随着社会基本结构从领域合一状态趋向领域分离状态,诸领域之间形成了一种新的相互制约方式。如果传统社会的制约方式可以描述为“政治独大”或“伦理本位”的“中心限定”模式,那么现代市场社会则表现为多领域相互制约的“网状限定”模式。[9]166“网状限定”使得市场社会中规范人们活动的方式日益趋向抽象的非人格化状态。在传统人格化的小共同体熟人社会中,大家抬头不见低头见,“礼”是维系正常秩序的基本需求,与此相应的规范是一种积极地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与能够做什么的伦常体系。相反,在诸领域相对分离而又相互制衡的现代市场社会,市场化、陌生化带来了行为可能性空间的极大扩展,从而能够以消极的方式规定人们不该做什么与不能做什么。由于不必涉及人们应该做什么等过于具体的内容,便有可能以一种抽象的、一般的非人格方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