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9月下期

儒道互补与党建创新/罗小艳 刘 崧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罗小艳 刘 崧    日期:2019-09-06 16:27:36
秩序,立足家庭生活,强调孝义伦常,并通过“移孝作忠”而建构政治伦理,使伦理与政治打成一片,崇信“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欲打通民意与天道。道家重视共通法则,崇尚自然无为,尊重民众自生自主活力,主张以天道引领人事并驯化权力。从建构政治合法性看,大体言之,儒家注重民意合法性,欲由民意而上通天道;道家注重天道合法性,欲由天道而下通人事。由此不难看出,儒道互补内含着一种天人之间的张力机制,天人关系是儒道互补结构必须处理的政治哲学问题。
  
  三、儒道互补对党建创新之启示
  
  中国共产党诞生于20世纪的中国。“20世纪”意味着它的自我理解不能脱离现代政党政治的时代理性,而“中国”又意味着它不能完全脱离传统士大夫政治的文化惯性。时代性是一种横向建构性格式,文化性是一种纵贯传承性内涵。只有把时代性格式与文化性内涵融合起来,才能增强党的建设的适应性和开创性。其中,儒道互补对中国政治发展与党建创新颇具启发,体现为儒道阴阳关系的多维度互动渗透。具体言之,包括积极有为与自然无为之统一、礼治内涵与法治外延之统一、动力机制与平衡机制之统一、整体取向与个体取向之统一等原则。儒家的积极作为体现为动力机制,道家的自然无为则作为儒家动力的平衡机制。礼治与整体取向搭配,没有整体的观照,礼就无法有序展开。法治与个体取向搭配,没有个体的确立,真正的法治就难以生根。因此,阐明前两点,后两点自然明了。
  (一)积极有为与自然无为之统一
  《易经•乾卦》象辞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5]效法天地创生之德而积极作为,是儒家最主要的精神特征之一。孔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2]316人之天命在弘道,知命方为君子。如何弘道?首要任务是学。子夏曰:“学而优则仕,仕而优则学。”[2]380在春秋战国,学与仕之天然联结,乃客观社会事实,子夏此语不是提出一个主张(应然判断),只是描述一个事实(实然判断)。直到今天,“学而优则仕”何尝不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实然事实?这种“学以干政”的中国传统自孔子时代得到光大,其具体做法主要是通过努力学习培养君子德行而塑造政治,政治又反过来教化天下。孔子坚信:“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15这是一种以上率下的德化理想。但应注意,孔子时代之“德”,与今天所谓之“道德”不尽等同。周朝奉行敬德保民的治国哲学,孔子尊奉周治,“为政以德”之“德”乃生命创造之义。换言之,孔子认为好的政治应当保护人的生命创造活力,这既是人道,也是天道,应该成为政治之中心。“北辰”之喻,大义在此。
  与儒家相比,道家更倾向于自然无为主义。本文引《老子》章句以明之。《老子》第三章云:“为无为,则无不治。”[3]8第六十三章云:“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3]164这是无为而治的经典论述。“为无为”隐含的主语是权力(执政者)。无为而治的要领在于消除权力对民众自主能力的干预和压迫。权力无为,民众方能自为。“事无事”,即做那些让权力无事的事。减少权力干预,民众自主能力自会兴盛,自治能力自会增强。“味无味”,即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