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6月下期

“互联网+政务”背景下 “屏幕官僚”组织认同建设/杨 园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杨 园 日期:2019-05-31 16:32:16
政务”。具体来说,要实行更详细、更精准的薪酬激励机制,根据不同岗位和职责,对“屏幕官僚”的责任和薪酬进行区分,比如对软件设计和维护、大数据管理、程序执行与反馈等从业人员,都应设定不同的薪酬水平。
  其次,建立健全精神激励机制。正如上文所述,“屏幕官僚”所掌握的技术使其能够在其他领域获得超过行政组织所提供的经济收入,但其仍然选择了公务员岗位,这就说明“屏幕官僚”追求精神满足。在传统观念中,“官”是最被社会推崇的一种职业,现在公务员也有着一种不可言语的荣誉,成为公务员对很大一部分人来说就意味着“成功”。因此,除经济利益之外,行政组织还要延续和完善“屏幕官僚”的这种精神需求,比如宣传行政组织的公信力与合法性,加强对“屏幕官僚”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给予成绩突出的“屏幕官僚”相应的荣誉等,使其认识到通过“互联网+政务”为社会公众提供公共服务就是实现自身价值的根本途径。
  再次,建立健全与激励机制相配套的考核制度。不管是物质奖励还是精神激励,都是以“屏幕官僚”的表现为基础的,因此要加强对“屏幕官僚”的考核。“屏幕官僚”的业绩主要取决于“互联网+政务”的效果,根据“屏幕官僚”的日常表现、程序创新度、用户满意度等对其进行评判,并且对工作中出现违规操作、违法行为的“屏幕官僚”进行追责,在虚拟行政组织内部树立法治权威。这同样是构建组织认同的有效方式。
  2.建设良好的行政组织文化
  首先,借助法律法规的约束,引导和强化“屏幕官僚”的组织认同。随着“互联网+政务”的不断发展,各地区逐渐加强对该模式的管理,各级政府相继出台“互联网+政务”相关规定。“屏幕官僚”同样处于执行压力之中,就像“程序员”的调侃一样。“屏幕官僚”除技术问题之外,还肩负着社会责任和公共利益的维护,因此,加强“屏幕官僚”管理的内容之一就是引导“屏幕官僚”变压力为动力,遵循法规和制度,避免“屏幕官僚”出于压力发泄而做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
  其次,加强领导者的互联网管理思维。在面对“屏幕官僚”时,领导者要采取去权威、去命令的管理方式,这是尊重“屏幕官僚”的体现,同时能够激发“屏幕官僚”的回报意识。在“互联网+”背景下,组织虚拟化、扁平化成为一种趋势,员工与组织之间的黏合度下降,传统的领导者与员工之间的权威和权责关系被弱化,这就要求领导模式的创新。领导者对“屏幕官僚”既要进行宏观上的价值观引导,又要进行微观上的技术转型,以融合、跨界的“互联网+”思维对其进行管理。“屏幕官僚”平时很难与其他人进行接触,也就受不到赞扬与认可,此时,如果领导者能够给予其真诚的尊重,那将是金钱激励所无法比拟的,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屏幕官僚”的领导认可度,进而强化其组织认同。领导者加强与“屏幕官僚”的沟通能够使其认识到自己受到了关注,有助于缓解付出与回报之间的失衡,使其在枯燥的工作环境中收到一份关爱,提升其工作热情和激情。
  3.培育“屏幕官僚”的政务思维
  首先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