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19年6月下期
新时代干部容错机制的实践困境与制度构建/朱红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朱红涛
日期:2019-05-31 16:18:01
二,“松紧适度”原则。在压力型干部治理环境下,从严治吏的推进对干部容错机制提出了基本要求——从严约束干部行为,既明确容错条件的适用界限,严格要求干部不能“越界”,又严肃对待干部的探索性失误,及时纠错改错。在此基础上,应着重规范容错条件的设定,做到该容的大胆容错、不该容的坚决不容,避免过松和过紧。从横向来看,重点细化对探索性失误特别是主观性强、难以精准识别内容的失误的认定方式,提高识别探索性失误的精度和信度,确保容错条件的适用性和可操作性。从纵向来看,根据时代的发展,适时更新容错条件,让干部规避“走封闭僵化、重蹈错误的老路”和“走改旗易帜、迷失方向的邪路”,时刻防止干部为官不为和失职渎职,确保容错条件的相对稳定和与时俱进。
第三,“励惩并举”原则。干部容错机制虽有激励干部、爱护干部的内在要求,宽容干部的探索性失误,但这种宽容并非放任干部行为,并非允许干部不履行责任。事实上,干部的探索性失误是干部在运用公共权力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其也必然要为此承担责任。鉴于此,干部容错须做到权责对等、励惩并举,明确干部同时作为用权主体和担责主体,并非不追究干部的责任,而是既要激发活力、爱护到位,免除对合理推进改革创新的干部的“硬性”惩处,让他们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考核、干部提拔任用、行政效能评价等方面免予被追责,又要防微杜渐、治病救人,给予相关干部“柔性”惩处,让他们自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总结经验教训,防止他们的探索性失误演变成为重大错误。
(二)完善干部容错机制的制度架构
围绕干部容错的实践过程,可以分为先行预防、容错实施和后续跟进三个阶段,并以“防错于未然”“识错精准”“处错合理”为准绳,设定每一个阶段的具体制度(如图1所示)。首先,在先行预防阶段,通过教育引导制度,让干部全面理解、认同干部容错机制;通过防错预警制度,尽量避免或减少干部犯错的机会。其次,在容错实施阶段,通过澄清保护制度,为干部容错提供依据,避免干部遭受无端伤害;通过容错免责制度,识别、处理干部的探索性失误;通过干部问责机制,对干部的违纪违法等错误进行严肃处理。再次,在后续跟进阶段,通过纠错整改制度,消除干部探索性失误的负面影响;通过总结提升制度,深入总结经验教训,为进一步优化干部教育引导、防错预警、容错过程提供经验支撑。
第一,教育引导制度。干部容错机制是对干部的爱护,不仅要求宽容干部的探索性失误,还要求加强对干部的相关知识教育,通过组织干部学习会、研讨会以及向干部发放宣传全面深化改革政策和干部容错机制知识的学习材料等方式,使其全面把握干部容错机制的要义,正确对待探索性失误,防止自身行为脱离群众,全力支持和保障干部容错机制运行,从而营造保护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
第二,防错预警制度。一方面,在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所构建的干部管理框架下,严格依据党纪国法,灵活利用约束干部运用公共权力的现有制度机制,规范涉及改革创新工作的民主决策、干部考核、干部任用、干部监督等程序,及时制止相关错误,降低干部“拍脑袋决策”“为寻租而决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