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19年6月下期
新时代干部容错机制的实践困境与制度构建/朱红涛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朱红涛
日期:2019-05-31 16:18:01
o;正”与“负”:干部容错机制的外部性问题
干部容错机制的高效运行,会产生一定的正溢出效应,既可以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推进改革,也可以维护干部容错机制的公信力,还可以助力干部培养,从而不断为改革发展事业提供良好的社会氛围和有力的人才支持;反之,则会产生一定的负溢出效应,削弱干部容错机制的公信力,制约干部培养。
第一,干部容错机制的公信力维护问题。公信力是人民群众对公共权力行使主体的信任程度,是人民群众对公共权力行使主体的权力运行目标、机制和效能等的评价结果,既体现公共权力的内在品质和社会权威性[2],又体现人民群众对公共权力行使主体的支持状况。以推进改革发展为核心目标的干部容错机制,必须具有公信力,得到人民群众的深度认可和全面支持。然而,没有形成内容合理、便于操作和效果有益的制度体系,没有公开透明的制度运行环境,没有让人民群众有效参与干部容错过程和切实感受干部容错机制带来的改革发展红利,就会使干部容错机制的公信力打折扣,影响党的执政形象和政府的行政形象,使相关工作得不到人民群众的充分支持和参与,制约改革发展的高效推进。
第二,干部容错与干部培养的协同性问题。高素质的干部不仅要在政治上守规矩、在廉洁上很干净、在作风上很实在,还要在工作上敢担当、有能力。干部容错机制为提升和检验干部素质提供了空间。它通过宽容干部的探索性失误,在制度规则层面解干部创业之难、创新之忧,可以培育出大兴干事创业之风的良好政治生态,把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干部用在“刀刃”上,形成有利于改革创新的干部容错导向与干部培养导向。然而,干部容错机制对干部的约束过于宽松或死板,可能会纵容他们的负面行为或抑制他们的创新行为,不利于为培养高素质干部营造实践氛围和提供制度支撑。
此外,干部容错机制的构建除面临以上宏观层面的实践困境外,还在进一步明确容错执行主体、监督主体以及防止容错条件之间的矛盾、完善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容错举措、防止和查处诬告陷害行为等微观层面面临诸多实践困境。[3]因此,应建立科学的干部容错机制,避免这些实践困境成为阻碍改革发展事业高效推进的瓶颈。
二、新时代干部容错机制的制度构建
(一)明确干部容错的原则遵循
“三个区分开来”以党纪国法为准绳,从主观动机、行为效果、获利情况、后果影响等方面规定了干部容错的适用边界,构成干部容错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还应遵循以下原则,着重破解当前干部容错机制构建的实践困境。
第一,“人民本位”原则。遵循“人民本位”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和政府行为的根本出发点和归宿。干部容错须遵循“人民本位”,确立促进改革发展和为人民群众谋利的容错导向,既增强干部为人民群众谋利的激情、意识和能力,确保干部的探索性失误不损害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努力杜绝和严厉惩处侵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又深化人民群众对干部容错机制的理解、认同和支持,增强人民群众对干部容错过程的参与度和对干部容错机制释放的制度红利即改革发展新成果的获得感,从而坚定干部容错的正确方向和维护干部容错机制的公信力。
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