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6月下期

“怀才不遇”的员工会更自私吗——基于消极情绪的中介作用/丁婉玲 王 瑶 吴杰波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丁婉玲 王 瑶 吴杰波 日期:2019-05-31 16:14:45

  【摘  要】资质过剩感是员工认为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技能高于工作所需而产生的一种不匹配和不平衡的主观感知,这样的感知越强,员工的消极情绪会越强,从而减少有利于他人和组织成功的组织公民行为。企业应该对员工资质过剩感加以关注,通过避免招聘资质过剩者、增强工作任务的挑战性和多样性、给予员工充分授权等减少员工资质过剩感的产生,同时积极疏导员工消极情绪并对组织公民行为进行奖励,以避免员工组织公民行为的减少。

  【关 键 词】“怀才不遇”;资质过剩感;组织公民行为;消极情绪;原则;制度
  【作者简介】丁婉玲(1983— ),女,深圳大学管理学院讲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创新管理;王瑶(1994— ),女,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人力资源管理;吴杰波(1995— ),男,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佛山分行职员。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项目编号:71772128);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项目编号:71802140)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9)12-0099-04

 

  近年来,就业岗位增长逐渐减缓的同时,高等教育的规模不断扩大,劳动力市场上高学历人才的供给超过企业实际用人需求的现象日益凸显。高学历求职者有时只能被迫选择“向下就业”,而企业因此获得超出原本要求的“优秀人才”。在这样的现实背景下,“向下就业”的员工就容易产生“怀才不遇”的心理感受。研究者们把这种“怀才不遇”的心理感受定义为资质过剩感。已有研究表明,资质过剩感的产生往往会带来一系列的负面影响。资质过剩感会使员工认为自己应得到比现在更能展示能力的机会,使他们觉得没有得到公正的待遇,并将这种情况归因于上级与组织,从而产生较低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员工的资质过剩感还会产生工作满意度降低、组织承诺下降、减少工作投入、离职意向增强等负面影响。本文同样关注资质过剩感的负面影响,主要探讨资质过剩感对组织公民行为的影响机制,以为企业的管理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一、理论与假设
  资质过剩通常被理解为一种特殊的人与工作不匹配的现象,尤其指工作中需求与能力方面的不匹配。资质过剩感是员工认为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只需要比自身已拥有的更少的教育、经验或知识、技能和能力就能够胜任。资质过剩感不同于客观的资质过剩,侧重的是个人的主观认知,即对资质过剩的心理反应,而不是客观的现实。根据该定义,资质过剩感更容易在一些高水平、高素质和高学历的群体当中产生。所以,本研究认为,资质过剩感是指那些现阶段拥有超出工作所需要的相关能力、具有较高水平和较高素质的员工在工作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不平衡或不匹配的主观感知。
  组织公民行为是指员工自发产生的对组织成功有利的行为和表现。这种行为和表现,一方面不受契约交换的限制,另一方面也不以角色的定义为基础。同时,组织公民行为并不是强制要求的,属于一种角色外行为,而且这种行为可能不会受到组织的奖励,所以人们认为组织公民行为具有利他行为或者亲社会行为的特征。那么,当个人—工作不匹配,尤其是个体产生了资质过剩感时,个体的这种利他或者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