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2月下期

“微协商”模式创新与领导者管理能力的提升路径/司春霞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司春霞 日期:2019-02-28 10:10:58
路化的单一大讨论范式。在传统的集体协商模式下,由于组织所关注的是大众化诉求,所希望实现的目标主要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对绝大多数民众权益诉求的最大化了解,以便从中选出最具代表性的意见进行回应。毕竟有限的精力无法实现对全部诉求的“大包干”,这也就决定了参与协商的民众规模必须较为巨大,否则无法提取最具大众性的权益诉求。二是通过大规模的协商实现对最具代表性和大众性的权益诉求的基本满足,即通过民主协商形成可被大众接受的“底线”与“标准”,并以满足这些基本标准为最终目的。这也就决定了集体协商的程序必然是相对固定且套路化的。在这种单一且固定的模式下,想要实现对小众人群、特殊人群诉求的兼顾是困难的,这些人群很可能连讨论的机会都不具备,这就需要更为灵活的新的协商模式来进行补充。“微协商”从一开始所关注的就不是大众诉求的满足,而是具体诉求、特殊诉求的特事特办,希望通过对相关利益群体诉求的实时汇集而解决具体问题,进而更好地促进组织高速发展。这也就自然使得协商的地点、时间、人数都不再被限定,只要是可以进行讨论的地方,车间、工地全都可以;只要提前预约,白天、晚上均可进行讨论;只要符合条件,群体、个人都能参与。可以说,以及时满足不同群体诉求为首要目标的定位,使得“微协商”模式将更能适应当下组织发展的态势,其对于时间效率和办事效力的双重提升,不仅弥补了集体协商灵活性不足的缺陷,而且实现了对多元诉求的充分满足。
  (三)协商成本低、成功率高
  从问题的解决规律来看,不可否认,参与人数越多、涉及利益越繁杂,将越难达成一致意见[3],其协商解决过程中不仅需要多方协调,费时费力,还可能因为利益分配不均而难以协商成功。集体协商为何往往一年只能进行一次?其原因不仅在于参与人数规模巨大,举办时费时费力,还因为其对于大众性问题的成功解决较为艰难,只能通过长期的沟通交流以确定基本“底线”或“标准”,进而统一不同群体的不同诉求。从这一角度看,很难将集体协商视为最优、最全面的民众诉求满足模式,社会与民众需要更为省时省力且成功率高的快捷型协商模式。在“微协商”模式下,由于其针对的问题或诉求往往是较为单一且明确的,这就决定了其参与的人员多为与此诉求相关者,彼此不仅目标一致,价值取向也更为相似,那么在协商问题的过程中就避免了不必要的争论或分歧。不仅如此,“微协商”的针对性也有效控制了参与者的人数规模,使得有效的沟通可以控制在有限范围内,甚至可以实现“一对一”协商,这就必然进一步提升协商成功的概率和速度,表现出显著的协商成本低廉、受益面大、成功率高等特点。
  (四)民众获得感强
  领导者对于民众提出的具体诉求迅速回应且妥善解决方能赢得民众认可,也能使民众在工作中切实感受到相当的回报。若面对民众的诉求、要求,领导者无动于衷或反应迟钝,必然会挫伤民众参与的积极性。正因为如此,即使协商过程困难、协商时间较长,组织也仍然致力于寻找最具代表性和大众性的“底线”与“标准”,希望尽可能满足民众诉求,确保民众必要的获得感。但也应看到,在这一集体协商过程中,不仅直接忽略了小众群体的诉求,也无法实现对大众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