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2月下期

国内整体性治理研究述评/刘学平 张文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学平 张文芳 日期:2019-02-27 16:45:38
片化问题亟须运用整体性治理加以解决。曾凡军提出预算碎片化的整体性治理策略,建议整合预算权力、功能、责任以及制度。廖业扬通过分析乡镇治理中存在的治理资源碎片化、价值碎片化、体制碎片化以及权威碎片化等现象,建议运用整体性治理优化治理机制,协调利益关系,对乡村实施合作治理。何植民认为,精准扶贫面临扶贫主体的碎片化和资源配置的碎片化等问题,整体性治理能为其提供解决思路。
  国内整体性治理实践应用阶段的成果虽然丰富,但是建立在对该理论学说的高度选择的基础上的,理论借鉴与研究偏好均体现出整体性治理在我国的有选择性滥用。许多研究对国外理论采取拿来主义的方式,可借鉴之处拿来,相抵触之处去除,较少反思理论的适用边界与限制条件。
  (三)整体性治理的理论构建与制度化策略
  任何理论经过长期的发展,都必然有规律可循。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国内关于整体性治理的研究已经从最初的理论译介阶段逐步过渡到理论反思与构建阶段。总体观之,理论构建主要有两种路径,一是理论嫁接,将社会资本理论、文化堕距理论、行政生态理论等引入到整体性治理中,进行理论构建;二是内部构建,在原有理论的基础上,从动态、静态以及横向、纵向等不同的维度建构新理论。
  从理论嫁接来看,唐庆鹏着眼于行政生态环境,将行政生态观嫁接到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中,认为整体性治理是一种新型的行政观与方法论的统一,实质是应对外部行政生态的新发展。整体性治理的核心要义是协调整合,涉及的主体涵盖不同的部门以及不同的人员,如何打破心理壁垒,建立融合差异与整合利益的信任机制是关键。故而有学者将社会资本理论引入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中,指出社会资本为破解整体性治理的现实困境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社会资本的缺失是整体性治理的现实困境,关联、信任、互惠规范、社会参与网络等社会资本的核心要素是实现整体性治理的基础与纽带。[3]从内部构建方面来看,卢守权将政府治理分为静态治理与动态治理,并认为整体性治理目前处于“静态治理状态”,有必要在此基础上构建动态治理模式,破除核心刚性、组织惰性和路径依赖,培育组织学习能力。实现动态治理要采用横向思维,增加时间维度,将研究视野扩展到三维视域,将一次性结果导向过渡到多次递进结果导向,提升政府应对生态环境的能力,对社会环境的诱导、治理主体的互动、治理机制进行调节,提高整体性动态治理能力。
  理论的可行性和价值的大小需要在实践中进行检验,而科学系统的理论是否能够指导实践,取决于该理论是否实现制度化。整体性治理的制度化需要一定的基础条件,包括社会经济条件、思想氛围营造、利益平衡机制、遵守法律的环境等。希克斯强调,整体性治理作为政府管理与改革的新图景,需要被不断制度化。作为一种动态性、发展性和创新性的治理范式,整体性治理在我国的制度化还远未完成,国内对该理论的制度化策略研究处于破除桎梏的探索阶段。黄滔从五个维度对整体性治理制度化的实施体系进行探索,认为内部构建大部制、外部倡导理性的公私合作、纵向构建部省合作型关系、横向建设无缝隙政府、动态上从价值与伦理文化角度构建主动性公务员体系是实现整体性治理制度化的重要途径。唐庆鹏提出,整体性治理的制度化遵循外部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