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2月下期

国内整体性治理研究述评/刘学平 张文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学平 张文芳 日期:2019-02-27 16:45:38
础之上,以功能分工为基础,追求效率与经济价值。这样的政府模式是一种治理主体相互独立、治理政策实施散乱、治理目标容易背离初衷的碎片化的政府模式。[1]根据希克斯的观点,不同职能部门在面临共同的社会问题时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与协调,导致政府的政策目标难以顺利完成,碎片化就此形成。碎片化带来的问题是部门间相互转嫁问题,项目相互矛盾、重复导致浪费,目标互相冲突,缺乏沟通,各自为政,使公众对公共服务的获得渠道一无所知,公共服务供给出现遗漏等。
  如何走出碎片化治理的困境,避免出现“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低效治理现象,成为公共管理学术界和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话题。学术界普遍形成的共识是,面对与民众需求紧密相关并且盘根错节的棘手难题,可借助整体性治理予以解决,因而整体性治理成为公共管理理论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此外,大部分学者认为,整体性治理产生的基础是信息技术的发展。如果一个国家没有高度发展的电子化政府,就无法跨越政府的层级鸿沟,也无法将数量庞大的行政机关单位整合在一起,以便为民众提供更好的服务。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将政府业务无限制地连接起来,突破传统的政府层级和部门单位的疆界,打破功能分化、部门分割所导致的碎片化,使得同一层级的政府不同部门和单位之间,或者不同层级的政府机关之间能实现业务的协调与联系,为公民提供一站式且无缝隙的公共服务。
  三、整体性治理研究的视角与方法
  国内关于整体性治理的研究以两种视角展开,一种是遵循理论—实践—问题—理论的研究视角,另一种是比较研究的视角。国内研究基于对国外整体性治理成果的学习转化,经过理论引进、分析研究、实践应用、理论构建反思等阶段的发展,遵循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到问题、再从问题到理论的研究过程,在不同的研究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国内整体性治理的研究呈现出阶段性特征,2010年之前以翻译引进西方整体性治理研究成果为主,这一阶段的研究主要是对西方整体性治理的系统介绍。2010年之后,学界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呈现出理论构建与实践结合的交织,在理论构建的同时反思整体性治理的发展。国内学者将整体性治理理论与相关治理理论进行比较研究,如新公共管理、竞争治理、网络治理、无缝隙政府等,分析整体性治理理论与这些理论的异同,指出整体性治理理论相对于这些理论的价值与意义,并且研究相关理论的优势与不足。
  国内整体性治理以规范研究为主要研究方法,从宏观理论层面上将一定的价值判断作为研究的出发点,推演到微观事实,将理论作为解决实际问题和制定相关政策的依据。国内最初的整体性治理研究大多是从翻译介绍西方整体性治理的研究成果入手的,并在此基础上对整体性治理的理论价值进行研究,进而探索该理论对解决我国现实问题的意义,因此研究视野比较宏观,研究重点是整体性治理的借鉴意义与价值,方法上采用规范研究、文献研究等方法。
  2010年后,随着国内整体性治理诠释文献的日益增多,立足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致力于将整体性治理运用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研究视野转向具体的实践问题,开始采用相关理论的比较分析、针对具体对象的调查研究以及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