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9年1月下期

“官升脾气长”:一种政治心理与世态机制的探究/刘 崧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 崧 日期:2019-02-27 15:09:56
儒道互补的文化体系一起对经济结构进行强力控制,经济结构只是为大一统的政治统治提供基础性支持。从微观而言,这种层级结构可分解为多个侧面。比如,自下而上包括以下方面。社会组织层级:个人→家庭(家族)→国家;经济领域层级:自耕农、佃农→地主(田赋、地租)→封建国家政府;文化领域层级:普通乡民风俗→知识阶层的儒道互补文化→统治集团的统治文化;政治权力层级:一般官吏→各级官员→君主。[2]37在这些微观层面中,政治权力的层级结构又居于主导地位,对其他一切社会关系和价值取向具有根本性的主导和塑造作用。
  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本是一个宗法性、封闭性、隶属性的一体化结构,具有高度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具体表现为:组成中国社会结构基本框架的小农生产方式的经济结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逐级管制的政治结构,以父权家长制家族为基本单元和等级制的社会实体结构,以宗法伦理道德为核心的文化价值结构,聚族而居、安土重迁和以食为天的生活方式结构。[2]60这些不同侧面的结构相互塑造、相互共生,最终凝结为一个顽固的客观事实,即社会层级结构。社会层级结构是中国社会本源性的坚固事实,奠基并支配了中国历史文化数千年,至今依然发挥着持续性的强大效力。在这一客观事实之地基上,生长出了中国式的制度、价值、人格、心理和行为模式。社会层级结构及其机制,可以回答上面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二、“官升脾气长”政治心理现象的场性分析
  如前所述,人之在世,必处于一定之场中。场有其特定的生成、运行、演进方式,是为场性,并表现为世态。为把握中国背景下的世态机制,前文基于结构性分析,导出“社会层级结构”概念,以解说之。社会层级结构与官本位思想文化密切相关。为展现官场之场性,有必要先行探究官本位文化之结构性根源。
  (一)社会层级结构与官本位思想文化
  在政治上,社会层级结构表现为自上而下的授予与自下而上的隶属相统一,二者是同一事实。如果我们把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大致分为三块:政治(权力)、经济(资本)、社会(民间),那么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政治(权力)独大,经济(资本)与社会(民间)力量十分弱小,存在严重的结构失衡。具体来说,常见的情形往往是政治力量与经济力量结合起来,形成利益同盟(共同体),共同挤压社会(民间)力量。这一基本定式直到今天依然未获得根本改变。西方社会(以美国为典型)与中国社会的一大不同,在于西方社会在国家和个体之间还存在着大量而广泛的中间组织(社团)。这些组织是西方民主政治得以建构和运作的重要支撑。中国社会却缺少这一重要环节。虽然《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建构一套家国同构模式,但这种家国同构主要是一种伦理化、理想化的想象性建构,在制度事实上,家与国之间缺乏同构的有效联结。由此,官民二元格局也就发展为一种客观事实。在官民二元格局的社会中,由于主要资源皆被政治权力掌控,因此,官场便具有了众望所归之独尊性和吸引力,力量最为雄厚。经济(资本)欲求发展,天然有依附于权力之需要。社会(民间)力量欲寻依附而无门无路,便只剩下对权力的宗教般的膜拜。官本位思想文化于焉铸成。这是一种宏观的整体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