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4月中期

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及消解思路探析/魏嘉琪 孟宪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魏嘉琪 孟宪平 日期:2018-06-06 17:23:36
意侵蚀和吞噬公共利益,权钱交易、权色交易、暗箱操作等现象层出不穷。
  二、党内非制度化行为的生成原因
  党内非制度化行为作为客观存在,自党内建章立制伊始就以一种非程序性的趋利手段和姿态与制度化行为共生。究其产生原因,大致可从历史根源、客观原因、主观因素和现实物质诱因等方面进行考量。这几个原因作为党内非制度化行为的促生促长因子,对其产生与显现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1.社会陈规陋俗是党内非制度化行为产生的历史根源。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残留的落后意识和陈旧观念是党内非制度化行为产生的历史渊源。本应消弭的封建思想文化中的专制意识、官本位思想,尤其是等级观念、特权思想在党内尚未根除,一旦有可供其滋生的土壤,便沉渣泛起。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间通过增加交往时间、提高双方信任度和感情紧密度来建构个体关系。部分党员干部顺应传统社会形成的差序格局的思维惯性,依靠差序性方式建立关系网,以自己的利益为核心逐渐向外推移而体现自己与他人的亲疏远近关系。传统社会形成的思维习惯中,人情是通行证,关系是长期票据,走后门、找靠山、托人、求情是司空见惯的行为。衍生到党内政治领域中,“有关系走遍天下,没关系寸步难行”,人情关系和礼尚往来成为不少人纵横官场的惯用手段,人情大于制度,扯裙带、拜山门、找码头,门生故吏、团团伙伙,暗中输送利益,行为主体基于利益关系聚合形成了利益和资源结合体,这些行为弱化了权力伦理,腐化了党内政治生态。此外,市场经济的投机意识和钻营意识产生的负效应强化了党内干部的感官认知,攻城略地般腐蚀了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冲击了党的主流文化和价值观念。
  2.制度不健全是党内非制度化行为产生的重要客观原因。党内制度建设不完善为党内非制度化行为提供了相对安全和稳定的生长乐土,是非制度化行为产生的制度根源。目前,党内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为:党内侧重于定性、实体化制度,忽视定量、程序化制度,实际效果不显著且可操作性不强;党内制度体系尚未理顺,某些新制度与旧制度衔接配套不到位,实施细则未确立,出现了制度真空地带,还有些制度的个别内容存在重叠甚至冲突;党内还有极少数制度与宪法和行政法规存在交叉和矛盾。以上种种制度问题为党内某些动机不纯人员提供了投机取巧、钻制度空子进行权力交易、谋得利益的机会,进而导致党的执政能力下降,执政合法性降低,党的公信力和形象也随之受到负面影响。
  3.一些党员修养缺失是党内非制度化行为产生的主观因素。一些党员修养不高、理想信念不坚定是党内非制度化行为产生的主观因素。党内每个成员都是党肌体的构成要素,党员必须统一意志,崇高的理想信念和钢铁意志正如一种强力黏合剂,将每一名党员融合为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集体。党组织的发展壮大,离不开每个党员矢志不渝的奋斗,一旦理想信念弱化,党内制度在他们看来就形同虚设。
  4.不良利益诉求是党内非制度化行为产生的现实物质诱因。党内部分成员不合理的资源攫取和利益整合是非制度化行为产生的诱致性因素。当党的制度范围内的行为不能向当事人供应臆想中的最大化利益时,巨大的预估非法效益就会对党内非制度化行为产生强烈的吸引作用。潜规则作为利益博弈和争夺权力资源过程中常见的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