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8年4月中期

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及消解思路探析/魏嘉琪 孟宪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魏嘉琪 孟宪平 日期:2018-06-06 17:23:36
  【摘  要】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已成为影响党肌体健康的毒瘤,其主要表现为立场丧失、宗旨淡漠,道德失范、精神没落,藐视约束、践踏权威,超越底线、违法违纪。消解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应特别注重新时代的党建理论研究,牢固树立党员的理想信念和规矩意识,强化党内制度规范约束作用,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和整合监督资源。
  【关 键 词】非制度化行为;特征;危害;应对措施
  【作者简介】魏嘉琪(1996— ),女,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中共党史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共产党执政理论和党建研究;孟宪平(1968— ),男,南京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实践。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习近平总书记意识形态系列重要讲话的理论贡献和实践要求研究”(项目编号:15ZDA002);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型构模式及建构方式研究”(项目编号:16BKS118)
  【中图分类号】D6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18)11-0004-03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反腐败永远在路上”。“永远在路上”的根本原因,不仅是党内经常存在非制度化行为,而且存在滋生非制度化行为的土壤。这种通过人情、关系、金钱等进行资源交换和利益博弈的行为,在党内主要表现为个人主义、本位主义、好人主义、山头主义、宗派主义、码头文化、潜规则、“四风”问题等。彻底清除非制度化行为,重新塑造党内政治生态,实现政治环境的“海晏河清、朗朗乾坤”,是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必然要求。
  一、党内非制度化行为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非制度化行为是指行为主体利用权力、关系、金钱等手段攫取及拓展制度外利益和空间的做法。党内非制度化行为以隐蔽性、功利性、侵权性和自由裁量性为突出表征,与党纪国法和政治规矩相悖,严重影响党的公信力,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弱化党的执政权威。这不仅与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能否继续保持密切相关,更是事关党生死存亡的大事。目前,党内非制度化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立场丧失,宗旨淡漠。党内非制度化行为在精神层面表现为丧失马克思主义立场和原则,淡漠党的宗旨观念。一些党员不信马列信鬼神、不信科学信神学,信仰缺失、信仰异化的现象愈发严重。二是道德失范,精神没落。党内道德失范现象表现为部分党员干部违背社会公德和基本道德,其实质是个人社会精神层面出现的冲突及危机在价值理念和行为方式方面的外化。三是藐视约束,践踏权威。一些党员干部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个人主义,他们将个体利益凌驾于组织和民众的利益之上,为了一己私欲不吝侵蚀整体的利益。部分党员干部官僚作风严重,强调“绝对权威”,独断专权、“一言堂”现象严重。四是超越底线,违法违纪。少数党员干部为追求一己私利,将制度外潜规则当作行为准则,人为弱化法律和党内规章制度的刚性约束力,将人民赋予的权力当作特殊商品,以权力支配力获得“价值效益”,肆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