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2017年12月中期
权力指数的特征及其内核/陈建先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陈建先
日期:2018-02-01 18:47:37
票的最终结果,所以需要形成最大获胜联盟,以控制投票结果。
2.独裁获胜联盟
获胜联盟,实际上是探讨在2人或2人以上的群体中,人们的偏好能否实现。在独裁体制下,获胜联盟均为独裁者。偏好构成决定了投票结果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但在2人社会群体中,有16种偏好构成,而最常见的有4种偏好构成。第一种F=A和第二种F=B(F代表投票结果,A、B代表投票者),都属于独裁式的偏好构成(投票结果取决于A或B),只要A或B赞成,即决定选择结果;第三种F=A+B,属于相对非独裁式的偏好构成(两人各占“50%+1”票权),只要A、B中1人(独裁者)赞同,即决定选择结果;第四种F=AB,属于非独裁式的偏好构成(2人各占50%票权),只有A、B同时赞同,才能决定选择结果。
独裁者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如在7人组成的群体中,采取少数服从多数规则(50%+1),需要4人以上联盟才能获胜通过。情况有三种:其一,如果群体中都是以个人为基本单位进行投票的,那么每个人的权力指数是相等的,不存在独裁者;其二,如果获胜联盟没有超过4人的联盟,如分化为3、2、1、1的结构,那么每个人都拥有一定的权力指数(0—1),也不存在独裁者;其三,如果获胜联盟有一个较为固定的联盟(4人以上),那么这个联盟的权力指数为1,而其他人的权力指数为0,这个4人联盟可视为一个独裁者。苏格拉底被“多数决”处死、希特勒屠杀犹太人等现象,就是其反映。
在独裁者体制下,不论哪种投票联盟结构,独裁者所在的都为获胜联盟。因为独裁者的权力指数为1,群体其他成员的权力指数均为0。独裁者体制下的社会是一个暴政的联盟社会。
3.相对获胜联盟
获胜联盟,与联盟中所占人数相关,也与联盟中所占权力指数相关。相比较而言,后者比前者更为重要、更为关键。一般而言,获胜联盟所占比例应该为“50%+1”,但就权力指数而言,未必要占到这么大的比例,只要做到相对获胜联盟即可。
有一个相对获胜联盟的经典案例:某股份有限公司,股东由A、B、C、D、E 5人组成。第一年,5人各占20%的股份,其权力也各占20%。第二年,A向B、C、D、E各收购3%的股份,其股份由过去的20%升至32%,但A的权力仍然只有20%;B、C、D、E的股份由过去的20%降至17%,但其权力仍然有20%。因为公司要获得一项决策的通过,需要51%以上(股份),A仍需与3位股东联手(包括自己)。第三年,A又向B、C、D、E各收购了1%的股份,A的股份现在为36%,其权力上升到64%。B、C、D、E的股份为16%。为什么在第三年收购1%的股份,会出现如此大的变化呢?在股东各占20%的情况下,要获得51%以上,需要三位股东联手。因此,全部10个组合([C3] =10)中,每个人的权力指数均为6.4。股东减持4%时,A与任意一人合作都可达到52%,共有15种组合(A和4人组合:4×[C2]+[C3]+BCDE)。A在前14种组合中均是关键加入者,B、C、D、E在前4种组合中和最后一个组合中是关键加入者。此时,A的权力指数为63.64%(见表2)。
从权力指数角度进行分析,某联盟占群体中一定比例的变化,尤其是达到一个相对临界点,如以上案例中A到达36%,其余成员降至16%时,就会出现杠杆现象,联盟获胜的概率会发生巨大变化。
4.最小获胜联盟
最小获胜联盟出现的情况比较少,所以人们往往会忽略这个概念。投票专家里克认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