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1月中期

从“不迁怒”功夫看儒家修身的睿见与盲区/韩中谊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韩中谊 日期:2017-12-06 10:11:58
大众生活中经常存在的“迁怒”情绪描述得惟妙惟肖。
  附带一说的是,这种心理置换现象比“指桑骂槐”更进一步——两者虽然都是由于愤怒受到压抑,不能得到宣泄而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对象或群体,但不同在于,“指桑骂槐”者只是通过“桑”而指向“槐”,“桑”虽是直指对象,但不是“怒”的真正对象,往往不会进行实质性惩罚并造成严重后果,“槐”才是“怒”的实际对象,因而实际上“怒”并没有真正转移,不属于情感的置换。相比之下,“迁怒”则是发生了“怒”情感的真实转移,尽管可能依然对原来对象存有怨恨而潜伏于心。
  如上心理发生机制,《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提供了典型的例证:灌夫与魏其侯窦婴交往甚密,丞相田曾随口答应灌夫到窦婴家做客,但因田失言没有如期赴宴,灌夫上门恭请后又显得怠慢,所以灌夫“愈益怒。及饮酒酣,夫起舞属丞相,丞相不起,夫从坐上语侵之”。从此灌夫因田势利而心怀愤怒,但因其位高权重而多次压抑怒火,后来在田举办的贺宴上,灌夫因魏其侯为寿时多数人半膝席而生“不悦”,自己敬酒时田不避席而生“怒”,但依然只能“因嘻笑曰:‘将军贵人也,属之!’”,接着“行酒次至临汝侯,临汝侯方与程不识耳语,又不避席。夫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结果灌夫“迁怒及人,命亦不延”。在这里,灌夫从起初有怒时“从坐上语侵之→长期怨恨→某一情境下的不悦、生怒→无所发怒,乃骂临汝侯”,可视为“迁怒”发生的心理机制。而之所以会把怒火从田转移到临汝侯身上,就在于临汝侯具备了与田相似的行为表现,或者两者有着某种关联,提供了怒气转移的某种条件,从而使怒气随机转移到另一对象上去。灌夫谩骂临汝侯,虽然有着“指桑骂槐”的意味,留存着对田的不满,但临汝侯的势利、怠慢也是灌夫的实质所怒,因而可视为“迁怒”。
  (二)“迁怒”的社会根源
  “迁怒”往往伴随着归因:在宣泄者看来,有着强烈的理据支撑,而不是一种随机发生的心理现象。这种归因有向上、平行和向下(相对于所怒对象)三种类型。其中向下宣泄最为常见:如《明史?阉党传?刘志选》:“忠贤忌后贤明……后为故司礼刘克敬所选,忠贤迁怒克敬,谪发凤阳,缢杀之。”[8]1175忠贤由于皇后不利于自己揽权而忌恨,进而把不利自己揽权的原因归咎于克敬对皇后的选荐。在这里,由于在当下情境下采用因果反推的逻辑,对既有记忆进行重新解读,形成某种认知谬误下的事件连接,从而使得怒气迁移。又如中国古代常见的“女人祸水”之论,就是基于帝王神圣不容公然批判的政治现实,反映出祈求君主贤明而国家昌盛的理想屡遭挫折的压抑和面对近臣谄媚的政治情势的无力感,从而往往掩盖了君王德性的堕落、知性的低下以及整个社会政治制度运行中暴露的诸多缺陷,把愤怒从君王转移到弱势的某个(群)女子身上。
  受到压抑的愤怒情绪,还会平行或向上地宣泄,如中国古代农民起义的形成。中国农民自古被认为是最安分的,他们起初往往是对某几个官吏贪赃枉法、征收苛捐杂税的愤怒,接着平行扩展为对其他官吏和某一官吏集团的控诉,最后上升为对整个政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