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1月中期

从“不迁怒”功夫看儒家修身的睿见与盲区/韩中谊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韩中谊 日期:2017-12-06 10:11:58
且停搁,让“理”成为思维意识的指引,避免“怒”而“违理”所造成的伤及无辜。
  但是就为学日深的儒者而言,朱子则认为不能仅仅在“怒”时做功夫:“行夫问‘不迁怒,不贰过’。曰:‘此是颜子好学之符验如此,却不是只学此两件事。颜子学处,专在非礼勿视听言动上。至此纯熟,乃能如此。”[5]767“问:‘不迁怒、贰过,是颜子克己工夫到后,方如此,却不是以此方为克己工夫也。’曰:‘夫子说时,也只从他克己效验上说。但克己工夫未到时,也须照管。不成道我工夫未到那田地,而迁怒、贰过只听之耶?’”[5]767“不迁怒”究竟是“学”的功夫还是“学”有所成后的结果?这是注重功夫论所引发的问题意识。朱子将“不迁怒”视为“好学之符验”,即是主张“不迁怒”为学有所成之后的圣贤气象,学者应当把它视为修养功夫纯熟后的目标,因而《集注》曰:“颜子克己之功至于如此,可谓真好学矣。”[4]84《朱子语类》载:“重处不在怒与过上,只在不迁不贰上。今不必问过之大小,怒之深浅,只不迁、不贰,是甚力量!便见工夫。”[5]766所以,一方面,“克己工夫未到时,也须照管”,即克己功夫不纯熟时的为学过程中,要把“不迁怒”作为追求的目标,时刻以这个目标来检讨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另一方面,学者又不能死盯在“不迁怒”上做功夫,而是要像颜回一样“专在非礼勿视听言动上”做“克己复礼”的功夫,即“日日克之,不以为难,则私欲净尽,天理流行,而仁不可胜用矣”[4]132,在“天理”“人欲”的对立架构下处处审视检点,消除不合天理的思想和行动的萌动和扩展。在这个意义上,朱子把“不迁怒”的修养功夫从“怒时且权停阁这怒”扩展到人伦日用中情感未发时着力,使之具有长期持续性、艰巨性和实践性品格。
  三、古代政治:宣泄与误伤
  为了更好地理解“迁怒”现象,我们暂且脱离经典文本,结合古代社会政治经验对“迁怒”现象加以分析。
  (一)“迁怒”的心理发生机制
  由于人的反击冲动和防卫需要,“怒”的原发表现是对所怒对象进行言语谩骂和行动攻击,将这一负面情绪发泄出去而不蓄积于心。但由于经济、社会、政治地位不平等原因造成的“无能”,这种冲动和需要受到压抑而进行双重转化。一是针对所怒对象进行情感转化,如退而制造阴谋陷害、编造流言诋毁,等待日后寻找机会报复,从而把表露出来的愤怒转化为内在的报复、恶意、阴毒,如果这些冲动长期不能得到宣泄,就转变为长期的“怨恨”情绪。就这个问题,舍勒对报复感、妒嫉、妒忌、阴恶、幸灾乐祸、恶意、怨恨的情感现象学分析,对于理解“怒”受到压抑后的情感转化是有启发的。[7]二是受到压抑的情感进行转移和扩展,如心理学家普遍认为人类心理存在广泛的“置换”现象,即把对某人或事的激烈感情转移到另一对象或群体上,以缓解精神上的负担。“迁怒”现象正可以归入“置换”的心理防卫机制加以解释。如《宦海》第四回:“这位姨太太已经不免有些疑心,却又不敢和庄制军絮聒,便迁怒到邵孝廉身上来。”[8]1175小说语言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