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1月中期

微观视角下领导者腐败影响因素研究综述/文晓立 陈春花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文晓立 陈春花 日期:2017-12-06 09:22:56
们对领导者有一定的期望,而且这种内隐期望是相对稳定和连续一致的。因此,当领导者被授予权力时,大多数人会对领导者应维护集体利益达成一致意见。Bendahan等(2015)又进一步指出,领导者腐败的定义和测量应考虑两个方面:一是领导者为获取个人利益而使用权力;二是领导者运用权力违反了社会规范,自己受益而使集体利益受损。
  二、个体差异对领导者腐败的影响
  (一)生理差异
  个体差异对领导者腐败影响的研究主要基于“坏苹果”理论,考察具有何种特质的领导者更易于产生腐败倾向和行为。[4]在生理差异方面,Dollar等(2001)指出,相较于男性,女性的个人导向程度较弱,对道德行为持积极态度,倾向于表现出更多的帮助行为,因此,女性领导者的腐败水平相对较低。这一观点既被Swamy等(2001)的跨国数据分析所证实,也得到了Frank(2011)和Rivas(2012)等来自于实验室研究的支持。近年,随着领导科学开始借鉴内分泌学的有关成果来分析生理激素在领导力中的作用,在已有研究建立的睾酮素与反社会和利己行为关联性的基础上,Bendahan等(2015)实证检验了睾酮素对领导者腐败的影响,结果发现睾酮素与权力的交互作用对腐败有显著的影响,在二者水平均较高的情况下,腐败程度也相对较高。
  (二)心理差异
  领导者的心理差异也会对腐败行为产生重要影响。Ashforth等(2008)总结指出,一方面,领导者腐败可以归因于一些特定的人格倾向,如正直、道德认同、自控和同情等人格因素缺失,或源于道德认知发展水平较低,甚至精神病理学因素。另一方面,腐败也与领导者的认知能力和信息加工能力有关。比如,领导者如果对某些情境所蕴含的道德本质辨识困难,就有可能产生一定程度的腐败行为,其他情况还包括系统性认知偏差、意识形态合理化的行为重构、排除道德维度的认知范式等。
  在人格倾向的研究中,Sobhani等(2011)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论证了精神病态这一人格特质与腐败的关系。研究者指出,正常的人在试图违反社会规则时,会将社会道德价值和惩罚风险联系在一起,而不会参与腐败行为,因此,有腐败行为的领导者在一定程度上与精神病患者有类似之处。Zhao等(2016)拓展了这一研究,指出腐败的根源之一在于领导者将个人利益置于他人利益之上,而由马基雅维利主义、自恋和精神病态三部分组成的黑暗三联征人格特质都与牺牲他人利益的意愿有关,黑暗三联征人格特质水平较高的个体可能会采取不当的手段来实现个人目标,而不关心他人的利益。来自问卷调查的实证检验结果证实,黑暗三联征人格特质与贿赂接受意愿正相关。
  在个体认知结构的研究中,Bai等(2014)基于公正理论,以知觉到的惩罚可能性为中介变量,论证了“与他人公正世界信念”这一公正维度对腐败行为意愿的负向影响关系。Zhao等(2016)则提出,持有相信好运信念的个体由于会产生控制错觉与乐观偏差,对惩罚可能性的知觉水平较低,因此,可能会产生腐败行为。并以此论证了相信好运信念在黑暗三联征人格特质与贿赂接收意愿之间具有中介效应。Dimant等(2016)指出,认知偏差会导致受过良好教育的白领产生腐败行为,原因在于这些个体认为所犯的腐败罪行是在帮助公司取得成功或帮助他人保住工作。
  Kbis等(2016)则强调,内疚感这一道德情感对腐败具有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