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10月中期

基于奖励设计视角的激励负效应国外研究述评与展望/张威振 杜立之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张威振 杜立之 日期:2017-12-05 16:55:41
重的内在动机挤出效应,因为这样会破坏员工对自己能力的信心或他们在任务中的价值。Gallus和Frey(2016)认为,激励员工的动机主要来源于其内部,但是当大量的奖金投入奖励计划时,或以明确的标准去测算员工行为时,挤出效应很有可能发生,因为这样会降低奖励的独特性和组织对员工的认同感。Gubler等(2016)通过定量分析显示,考勤奖对那些存在守时问题的员工有着直接、积极的影响,但是会排挤那些有内在动机驱动的优秀员工,使他们出现以前没有的守时问题,产生这种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奖励分配不公平,组织确定奖励人数不合理。
  (二)社会比较成本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是通过与周围人的比较来定义自己的社会特征(能力、智力等),并从中获得其意义,而非纯粹依据客观标准来定义。社会比较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社会心理现象,是人类在相互交往过程中不可避免的。
  设计奖励方案时,由于要考虑保持其稀缺性,那些未获得奖励的员工仍然占绝大多数,他们或许会对获奖者表示认同,但也可能会产生嫉妒或报复的行为,增加组织社会成本,并且社会比较成本会随着奖品物资价值(奖金)升高而越来越大,这样社会比较的风险成本则会比奖金价值要高得多。[3]Jeffrey和Shaffer(2007)研究认为,员工之间存在互相比较的情况,相对于自己获得的,人们更在意与别人比较时自己损失的多少,如果通过比较觉得自己损失多于获得,就会产生负面行为(语言抨击,消极怠工等),给组织带来额外的经营成本。
  (三)策略博弈行为
  博弈指一些个人、团队或其他组织,面对一定的环境条件,在一定的规则下,同时或先后,从各自允许选择的行为或策略中进行选择并加以实施,各自取得相应结果的过程。激励措施产生的博弈行为大致分为两类:一是人与人之间的博弈,主要表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层面。在提倡员工相互博弈的激励制度中,旨在激发员工努力工作和留住优秀的员工,但是这样做却使雇主受损,因为博弈可能会使组织利益受损。[4]二是人与激励准则之间的博弈,组织实施了明确激励准则后,员工为了获得好处,会在那些准则要求的工作方面更加努力,但会轻视那些非激励准则要求的工作,导致这些工作成效更差,即使员工理解组织的目标,他们也将从指定的激励规则中获取优势来得到奖励,而这些行为却与组织的基本目标相驳,对组织而言,这种博弈行为造成了极大的成本消耗。
  (四)激励效果短期化
  奖励在短期内会表现出良好的激励效果,但要想长期维持这种激励效果是困难的。[3]奖励会偶然性地削弱人们对自我激励或自我调节的能力,如当机构、家庭、学校、企业和运动队专注于短期成果,并选择控制人们的行为时,有形奖励可能会产生一个长期的负面效应。研究表明,激励方案主要激励业绩不良的员工,但其作用是短期的。Benaboun和Tirole(2003)、Gneezy等(2011)及Neckermann等(2014)认为,激励在短期内会呈现微弱的正强化,但在长期内会出现负强化,另外,员工一旦失去激励就会降低工作热情。Jeffrey和Shaffer(2007)认为,员工激励类型的选择会根据各自的兴趣偏好而有所不同,不同用途的激励,效果也会不一样。如果组织激励类型不能根据员工特点而定,就不能发挥激励的长期效果。
  (五)高管股权激励短视化行为
  高管股权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