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4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9月中期

改革性难题及破解思路/丁长艳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丁长艳 日期:2017-10-16 10:21:46
些地方和基层的改革实践中,可以有限度引入公众参与,这样既防止基层干部执行改革走偏,也有利于公众形成对改革的认同感。
  二是解决改革的能力圈问题。这是个技术问题。没有绩效的目标等于无。改革效果决定改革成败。“我们的队伍里有一种恐慌,不是经济恐慌,也不是政治恐慌,而是本领恐慌”[9]。推动改革的能力包括认识能力、决策能力、执行能力、协调能力和纠错能力等五大方面。对于不同层级的干部而言,具备这五大能力的人并不是全部。基层如何认识中层和上层的改革方案,并转化为自身行动,这是决定改革效果的关键。当改革出现矛盾时,除了制度和政策保障外,还取决于执行者的能力。既要从党性角度培养各级领导干部的担当能力,又要从现代组织管理角度,锻炼和提升领导干部的专业能力。目前主要通过党建培养领导干部的担当能力,而专业能力的培养也要及时提上日程。
  三是解决改革的资源链问题。这是个保障问题。既需要有计划、有组织的顶层设计,更需要抓落实、讲实效的末端治理。从资源链条角度看,改革的资源主要包括资源供给和资源保障。当前的改革资源供给在中央层面比较充足,机构、人员、方案等都有配备,但资源保障方面还有欠缺,如制度、标准、责任和监督等。尤其是还没有打通改革体系内部的“上下链条”和“内外链条”。“上下链条”方面缺乏改革权责的制度化过程,“内外链条”缺监督改革的权利和权力的民主化。只有解决好这两大问题,改革才能形成持续的动力源。因此,严把改革督察关,确保改革改有所进、改有所成。习近平说,调配充实专门督察力量,督察重大改革方案落实情况,改革推进到哪里,督察就跟进到哪里。
  四是解决改革的期望值问题。这是个认同问题。改革需要时间,改革的效果显现更需要时间。顶层设计式改革的一个好处是从心理层面调动了公众的期望值,同时也带来了致命性的缺陷,那就是公众的期望值快速上升,因而,改革自身需要不断平衡改革期望值和改革过程之间的匹配关系。“啃硬骨头”是一个长期过程,改革触动利益的过程需要培育新利益主体,替代旧利益主体,或是两者共存制衡,因而,改革需要等待新利益主体的成长。现在要解决法律、制度和政策层面如何更好地向新利益主体倾斜的问题。如果没有新利益主体的成长,改革者的权力再大,也不足以克服来自既得利益集团的阻力。
  要通过以全面从严治党为“抓手”,整改干部日常管理中的传统锦标赛体制,塑造一种理性的责任制。政府组织的非正式行为已经具有“范围广、程度深、表现广、运作坚韧”特点,防止借“改革口号”之名,行“口号改革”之实,进行“名实分离”的非正式运作。改革会解决问题,也产生新问题,关键看能否有效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难题,实现改革成果的共享。
  防止超级政党组织僵化是解决改革性难题的核心要素。从体制上解决好“一个人民的党和一个专业化的党”的现代化关系,更是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核心命题。
 
  参考文献:
  [1]吴敬琏.警惕供给侧改革出现改革空转[EB/OL].新浪财经,http://finance.sina.com.cn/china/ gncj/2016-02-19/doc-ifxprucs6260629.shtml,2016-2-19.
  [2]张永刚.整顿不能“两头热中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