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7月中期

能力贫困治理与民族地区农村人的全面发展探讨/甘灿业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甘灿业 日期:2017-08-01 18:43:16
困认识的边界和贫困的本质。1980年,印度学者阿马蒂亚?森在其论文《Equality of What》中首次提及了可行能力的概念。他认为,饥饿是一些人不能够得到充足的食物,并不能说明现实世界中不存在足够的食物,虽然后者能够成为前者的原因,但只是很多可能的原因之一,以个人收入提高和经济增长为终极目标的贫困治理理念是狭隘的,无法解释在食物供给增多的情况下,饥饿为何还在增长,也不能解释一些人啼饥号寒,而另外一些人脑满肠肥的现象。[5]为此,以阿马蒂亚?森为代表的发展经济学家提出了一个围绕能力、权利的发展理论体系,建构了一个新的基于能力的发展观。基于此,阿马蒂亚?森通过对个人权利的分析对贫困进行了阐释,他认为,贫困是由于个人能够确立其支配的可供选择的商品束的权利被剥夺,而免于饥饿、疾病和接受教育、获得政治参与等基本可行能力的丧失。[6]10
  这些基本能力的丧失,在呈现个人或家庭贫困的同时,也揭示了贫困产生的原因。可以说,个人或家庭做事情的可行能力便成为贫困产生的关键要素,其中可行能力是指个人有可能实现的、各种可能的功能性活动组合。[7]62而功能性活动是指包括吃、穿、住、行、读书、看电视、社会参与(投票选举、在公共媒体上发表言论观点、上教堂做礼拜)等在内的,一个人认为值得去做或达到的多种多样的事情或状态。[7]63在森看来,可行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人或家庭所拥有的自由选择的空间的大小,收入成为了获得或提高可行能力的手段而不再是导致人们贫困的本质原因,尽管低收入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大影响,但贫困的实质不是收入的低下,而是可行能力的缺乏。因而,若某个人或家庭缺少了可行能力,那就意味着这个人或家庭处于贫困状态,即“用个人或家庭所具有的可行能力,来判断其是否贫困,并在这一视角下提出贫困是个人或家庭的基本可行能力的被剥夺”[7]85。可见,可行能力的被剥夺才是衡量和判断个人或家庭是否处于贫困状态的重要指标,只有基于可行能力对贫困人口进行精准识别,才能够更为清楚地、全面地识别真实的和多种形态的贫困。森的可行能力贫困理论自产生以来,产生了广泛影响,并被认为是全世界从权利角度对扶贫措施进行反思的范本。[8]
  二、能力贫困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表现
  阿马蒂亚?森对能力贫困的阐述,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当代人类贫困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为新时期我国的贫困治理提供了新的视角。目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由2010年的1.66亿人,减少到2015年底的5575万人,减少了1亿多人,贫困县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也从2010年的3273元,升到2014年的6600元,翻了一番。然而,当下我国的贫困治理问题呈现出贫困人口越来越集中于“老、少、边、穷”地区,而在“老、少、边、穷”地区的农村贫困则呈现出能力贫困大于物质贫困的新特征。因此,为了进一步深入推进我国贫困治理的进程,必须调整国家贫困治理战略,即在坚持精准扶贫总体战略的基础上,由过去的单纯关注收入贫困,转向关注能力贫困,并更多地关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的能力贫困。现阶段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能力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健康生存能力的贫困
  疾病对于个人或家庭来说是一种灾难,疾病是一种可行能力方面的缺陷,它不仅会降低贫困人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