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7年7月中期

法治反腐中公民品德诉求:意识体认与心理剖视/高家伟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高家伟 日期:2017-08-01 18:33:59
运气不好或是“上面没人罩着”[5]。这恐怕就是文化基因存在问题了。
  二、公民参与反腐品德之心理剖视:理性反腐与情绪反腐
  在众多的公民参与反腐实例中,不少公民确实行使了宪法赋予的公民政治权,以此达到了宣泄内心情绪的目的。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宣泄理论,人的心理压力只有通过一定方式的排解和释放,才能以满足人的某些本能而保持正常的精神状态,因此,社会应为公民提供宣泄的场所和渠道以缓解心理压力。[6]笔者试图从心理学视角探析公民参与反腐的理性与非理性,并建模分析官民沟通路径的拓宽对消减反腐情绪化的有利作用。
  (一)防止公民参与治理腐败情绪化
  公民参与腐败治理具有两面性,即可为善又可作恶。在充分保障公民参与反腐败行动之时,又要防止借反腐之名行犯罪之实的滥用表达权的行为。时至今日,公民社会尚未形成,官方一直未轻易“开门反腐”。一方面,一些党政干部囿于传统思维不愿或不敢放手[7];另一方面,太多的民众习惯了断章取义,热衷于坊间新闻,把道听途说当成事实对待,民主瞬间演变成民粹。包罗万象、纷繁复杂的信息,虚假失实的反腐言论,不仅对社会造成不利的影响,也对党和国家的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使得政府极易掉入塔西佗陷阱。
  情绪反腐演变成为道德批判、发泄不满,是公民反腐过程中的畸形产物,要严防情绪反腐行为的发生。除了公民反腐信心不足,公民成本花费高也是公民慎于参与反腐的重要因素。其一,经济成本包含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在时间上,举报人会花费相当多的时间来搜集被举报人违法乱纪的证据材料,举报人会因耽误自身的工作被单位辞退以致断了生活的经济来源。在金钱上,举报人准备举报材料的打印费、复印费、差旅费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举报时间拖得越久,经济负担越重。其二,举报人为举报工作的劳苦奔波势必会带来身体的疲乏,如果经历了这么辛苦的举报之路后还得不到应有的答复,甚至有的因为举报而妻离子散抑或家破人亡,那么对举报人更是精神上的摧残。因此,对举报,民众看不到自身的力量,总认为胳膊扭不过大腿,民众的监督起不了多大作用。这种认知心理致使民众忍气吞声,敢怒不敢言,时常表现出一副任人宰割、无可奈何的态度。[8]
  我们不否认公民参与在反腐倡廉中的作用,但也看到,一些受众在无法判断信息真伪的情况下大量转发评论,或者是过度使用不实信息,故意夸大甚至捏造腐败情节,影响官员个人的名誉,对国家机关公信力造成一定的冲击,最终危害社会的公共利益。我们身边经常出现与职业记者相对的“公民记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各种阶层,其素质水平参差不齐,群众很难辨别其所提供信息的可靠性和真实性。参与反腐的公民很可能是出于某种好奇心而参与记录腐败,也可能是出于个人私利,因而他们并不能真正担当起正义的责任。如直播厦门市民反PX游行的“公民记者”周曙光直言,他的所作所为只是以成名和赚钱为目的。可以说,制约权力的权力和制约权力的权利二者维持一种互相依存、互为补充的关系,将是今后反腐工作开展的一种趋势。
  (二)拓宽官民信息渠道,消减“情绪电压值”
  古斯塔夫?勒庞在研究群体及群体心理时提出:“聚集成群的人,他们的感情和思想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