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6月中期

转型社区治理中的社区干部:行动逻辑与角色困境/李德虎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李德虎 日期:2016-07-13 09:00:34
用。在LH社区的治理中,这种资源得到了再次利用。集中居住后,很多群众不能很好地适应城市的生活文明,仍然沿袭传统的习惯,比如,有的人夏天在公共场合不穿上衣,大家觉得不文明,于是通过社区监控看到后,就在社区广播中提醒大家,这种大庭广众之下的提醒会使很多人觉得不好意思(没有面子),于是就及时回家把衣服穿上了。大家都居住在一个社区还是很在意自己的“面子”问题,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都有了很大改观,也逐渐有了社区公共意识。在转型社区,干部通过行政化力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土”办法发挥了作用。社区干部在治理中“土”办法的运用、传统社会资本网络的利用对于治理绩效的提升仍然有积极作用。在这里,我们发现建立在民间认可基础上的权力能够对本土资源合理并有效运用,这样的权力和秩序往往是有生命力的。
  三、转型社区中的社区干部:问题与限度
  社区干部作为连接国家与社会的纽带,在转型社区治理中的作用发挥至关重要。社区干部扮演着双重角色:一方面,他们是政府的助手,要完成自上而下的行政任务;另一方面,他们是社区的代言人,要回应自下而上的民意倒逼。在治理压力下,社区干部陷入治理资源缺失、“挤压式”的职责负荷、过度行政化的角色困境。
  (一)治理资源缺失导致聚合力下降
  有效治理是建立在一定的治理资源基础之上的。从传统乡村社会走向现代社区带来的剧烈社会变化,使得传统治理资源逐渐流失,而新的治理权威还在建立之中。在乡村社会里,村干部是基层政府的“助手”,更是村庄的“当家人”,形成了一定的权力秩序格局,拥有治理权威。这一权威除政府支持之外,还建立在以下基础之上。其一,集体经济。集体经济是传统乡村治理的经济基础,通过对集体经济的调控和分配,村干部能较好地把控村庄的公共事务,而村民的活动范围和视域较为狭小,容易对村干部产生依附关系。其二,伦理秩序和邻里关系。以血缘和地缘为基本内容的伦理秩序和邻里关系是传统乡村治理的情感基础。正是这样的差序格局,维持着乡村社会的基本秩序。而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转型社区,这两个治理基础都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市场力量的介入,形成了“农户—市场”互动的全新关系[5]。干部可控的社会资本和治理资源较少,使转型社区中的居民不再像传统乡村社会里那样一度依赖村干部,而是转入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机会和资源,致使社区干部的治理权威不足。另一方面,转型社区社会资本流失较为严重。社会共识、人际信任、制度规范等传统社会资本在新的治理环境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式微,社会关系网络、互惠共生的交换机制、社会内部调节机制、社会认同机制等传统乡村治理赖以运行的基础被削弱了。当出现重大利益矛盾乃至群体性事件时,转型社区自组织机制的乏力状态就会进一步凸显,影响矛盾纠纷的化解和有效治理。人情因素没有了,治理目标的实现有了新的困难。传统治理资源流失,而新的文化认同又没有很好地构建起来,导致社区文化的凝聚力和认同感降低,工作开展难度增大。正如费孝通所言,“陌生人所组成的现代社会是无法用乡土社会的习俗来应付的”[6]。
  (二)“挤压式”的职责负荷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行政化任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