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4月中期

现代领导变革中的简约主义价值探赜/刘 崧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 崧 日期:2016-06-07 10:40:12
导的价值基础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传统的共同体格局逐渐被现代的市民社会取代,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趋向原子化、个体化。与此相应,新的价值理念也应运而生,其中以自由和平等最为显著。事实上,自由和平等也是简约领导得以畅行的价值基础。自由与平等观念的兴起,说到底也不是人们的主观喜好,而是由社会事实决定的。如果我们进一步考察现代市场社会的基本事实,就会明晓自由和平等为何会成为现代人主流的价值认同和价值共意。
  与传统社会的封闭和自给自足相比,现代社会最明显的特征是流通、分工、交换。流通、分工、交换表现为物的依赖和人的独立。马克思考察现代社会的一般性特征,并用交换价值和社会权力概念加以把握。马克思认为,交换价值是现代社会得以确立和运转的基本逻辑。交换价值是对现代社会的基本事实进行逻辑抽象而得出的概念,货币是它的物化形式。交换价值催生并表现为社会权力。货币本身就表征着一种社会权力。凭借货币,人们获得了支配别人的社会权力。“每个个人以物的形式占有社会权力。如果你从物那里夺取这种社会权力,那你就必须赋予人以支配人的这种权力”[5]104。
  交换价值作为市场经济社会的基本事实,对人们的价值观念发生了什么影响呢?影响是巨大的。自由和平等就奠基在交换价值之上。马克思认为,自由和平等是流通中发展起来的交换价值过程的自然产物,以流通为基础的交换价值就是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自由和平等不过是交换价值过程的理想化的表现而已。这一切都基于流通,没有流通,自由和平等就不具备产生的现实基础。不难想象,在一个缺乏流通的社会,根本不可能产生自由和平等观念,只会滋生与共同体相适应的依赖关系和等级观念。马克思指出,如果说流通从各方面来看是个人自由的实现,那么流通过程就其本身来看,也就是从它的经济形式规定来看,则是社会平等的充分实现。流通本身就是自由的体现,而流通的经济形式规定则体现为平等。在当代中国,随着社会大流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发展起来,自由和平等的现实基础日益筑牢,全社会对自由和平等的欲求必将越来越踊跃。
  伴随自由和平等而来,现代社会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体现在政治上,是民主和法治;体现在人格上,是独立型人格逐渐取代传统的依赖型人格;体现在信任模式上,是传统的人际信任转向现代的系统信任;体现在社会整合上,是机械团结转化为有机团结。按照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的论述,分工是把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区别开来的关键事实。机械团结对应于分工程度低的传统社会,在这种社会中,大多数人从事相似的职业,共同的经验和共享的信念使他们相互结合,他们之间的团结表现为相似性的紧密联系。这是一种固有的团结,它来源于相似性,其现实基础是共同体生活。社会是个几乎没有分化的同质体,社会与个人的关系是直接的,人权与物权尚未区别开来。与之相对,有机团结对应于高度分工的现代社会,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的基础之上。由于分工的发展,导致个人之间的差异性不断扩大,同时使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依赖性越来越深。但这种依赖不是传统社会的人格依赖和情感依赖,而是马克思所说的物的依赖。涂尔干认为,分工越细化,个性越鲜明,每个人对社会和对其他人的依赖性就越深,因而社会整体的统一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