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6年4月中期

现代领导变革中的简约主义价值探赜/刘 崧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刘 崧 日期:2016-06-07 10:40:12
业生产是其存在的基本技术条件,共同体是其存在的基本制度条件,而敬畏自然、克制欲望、崇尚和谐的自然主义取向则是其存在的观念形态反映[4]58-77。这里的共同体可以细分为血缘共同体、地缘共同体、职缘共同体等。在非市场经济社会中,由于社会生活相对封闭,人们的交往范围狭小而集中,缺乏广泛的流通和交换,因而表现出诸领域合一的状态,如政治与伦理混合、德治与法治混合、规矩与人情混合、共同体与国家混合等。这一切混合均可以抽象和归结为时间和空间的合一。与时空合一相反,现代市场经济社会则表现出时空分离的趋势。具体而言,在市场经济社会中,工业化生产扮演了技术上的条件,而产权的分散与明晰、竞争机制的形成则是其制度保障。随着产权分散、优胜劣汰机制的建立,独立意识、竞争意识、责任意识兴起。因此,个体意识、主体意识及与之相应的功利意识是市场经济社会存在的观念条件[4]120-142。
  马克思的社会形态理论从人与物的关系演进来描述社会形态的更迭,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比社会变迁更为深邃的视点。马克思指出:“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5]104马克思语境里最初的社会形态,大致相当于非市场经济社会,第二大形态则相当于市场经济社会。马克思认为,在第一形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为人的依赖关系,它的现实基础可以归纳为物的孤立(缺乏流通);在第二形态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独立性,其现实基础则是物的依赖(物的流通)。从第一形态到第二形态的过渡,从人的角度而言,表现为人的依赖到人的独立;从物的角度而言,表现为物的孤立到物的依赖。马克思认为,人的演进以物的演进为基础,或者说生产关系的演进以生产力的发展为物质基础。
  不难看出,在现代市场社会中,由于流通与交换成为常态,产权日益分散与明晰,个体意识和功利意识兴起,人与人之间的共同体纽带日益松解,社会生活趋向原子化和个体化。如果说传统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是共同体(家庭),那么现代社会结构的基本单位则是个人(公民)。共同体的首要准绳是群体取向、德治精神,而现代社会的首要原理是个体取向、法治原则。与传统社会人格化的人情取向和依赖取向不同,市场社会中规范人们活动的方式趋向于抽象的非人格化。传统社会由于德治取向,倾向于积极地规定人们应该做什么;市场社会则倾向于消极地规定人们不可做什么,而允许人们在一个较大的范围内自行决定应该做什么。这样便有可能以一种抽象的或一般的非人格方式把人们不能做什么的规则确立起来。这种抽象的非人格的规范就是法律,以法律为第一原则的治理就是法治。可见,一个社会是采取法治还是采取德治的方式,最终是由该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基本事实决定的,与人们的主观意愿关系不大。明晓此理,就能理解何以简约领导必然会到来,何以自我领导会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事实。社会事实的还原可以解释其中所有的因果关系。难怪马克思说:“任何深奥的哲学问题都可以十分简单地归结为某种经验的事实。”[3]76
  三、简约领
[1][2][3][4][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