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2014年12月中期

领导特质理论的第三次研究高峰/文晓立 陈春花

来源:领导科学网,领导科学杂志社唯一网站 作者:文晓立 陈春花 日期:2015-01-26 16:30:01
  在传统的管理学典籍中,相较于领导行为理论和权变理论,领导特质理论往往被视为过时、无用甚至是“有害”的理论。然而,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管理环境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前所未有的增强,领导特质越来越凸显出其在影响领导有效性时的关键作用,这也引发了学者们不断对领导特质理论进行新的审视并产生新的研究兴趣。
  事实上,如Zaccaro(2012)所指出的,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在经历过20世纪初期和80年代前后的两次高峰之后,目前正在迎来以多变量视角为标志的第三次研究高峰。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这一次研究高峰中的领导特质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如Yukl(2009)认为,领导特质理论所研究的特质表示了多种多样的个人品质,范围应包括人格、脾气、需要、动机和价值观等,Zaccaro等(2004)则认为领导者特质是能够促使个人在不同的群体和组织情境中形成一贯的领导绩效模式的相对稳定和连贯的个人特征综合体。然而学者们普遍认为,对领导特质的研究正处在“复兴的尖端”,在未来领导学研究将构筑的领导特质、行为和结果整合的理论框架中,现代领导特质理论必将成为理论大厦建构的主要基石之一。本文拟对领导特质理论的研究做一简要回顾,并对第三次研究高峰的主要理论模型展开述评。
  一、早期的领导特质研究
  Zaccaro等(2004)和Hoffman等(2011)的综述指出,始于20世纪早期的领导特质理论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苏格兰哲学家Carlyle的“伟人论”,即“世界史无非是伟人们的自传”。Terman在1904年第一次正式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来讨论领导者与非领导者的品质区别,由此展开了延续至今100多年的对领导特质研究模式的探讨。
  早期的领导特质理论通过各形各色的领导者的实例研究,对体力、才能、智力或者个人价值观等领导者品质因素做出各种不同的评价,试图分离出可以区别领导者和追随者的关键性的领导特质。Stogdill(1948)第一次系统总结了早期的领导特质研究并得出两个重要结论:(1)领导者和追随者在品质上并没有本质区别;(2)某些品质,如责任感、友善和支配力,与领导有效性存在一定的关联。其后,Mann(1953)和Stogdill(1974)的进一步回顾性研究同样支持了这两项结论。然而,很多研究者由于仅仅关注到Stogdill(1948)所说的“一个人不会凭借拥有一些特质组合而成为领导者”,从而错误地得出结论,认为个人特性不能用于解释领导的产生和有效性,由此,后来的领导研究大多转向了领导行为和领导情境理论。
  二、领导特质理论的复兴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管理实践的发展和领导理论的深化,特别是在下述三个方面研究进展的推动下,领导特质理论出现了复兴的迹象,并迎来了又一次研究的高峰,可称之为现代领导特质理论。
  首先,Lord等(1986)以及Kenny和Zaccaro(1983)分别对早期的领导者特质研究重新进行了统计检验,分析数据表明领导者特质与领导的产生和效能之间的相关性远比研究者原先的估计要高。这一结论得到了其他一些类似研究的支持,从而带动了学者们对领导特质研究的再一次重视。
  其次,以变革型领导和魅力型领导为主导的新领导理论范式强调领导者的品质是决定领导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如魅力型领导可能具有强烈的权力需求、高度的自信和对自己信念和思想的强烈的说服力,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