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地方官员“避责生存赛”的根源与治理路径/张 磊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 磊 日期:2021-04-12 09:22:35
  【摘  要】避责的本质是懒政怠政,源于风险社会、舆论传导和信任危机等多方矛盾。地方官员会通过找替罪羊、折中“最优”、控制议程、行为选择等参加到“避责生存赛”中,以转嫁和推卸责任。地方官员避责的危害在于地方治理蒙上官员主观色彩、协调功能缺失造成多元分化、目标替换导致政策传导偏差、行为结果严重偏离初心使命。为此,需要对地方官员避责进行积极治理,重塑地方官员心理机制,转变其消极价值认知;强化激励问责机制,为积极履责提供良好空间;完善选任管理机制,优化地方官员队伍;增强地方官员治理能力,提升国家治理成效。
  【关 键 词】地方官员;避责;公共利益;权力异化;问责
  【作者简介】张磊(1981— ),男,中共广东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执政党基本问题、中共党史。

  【中图分类号】C9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606(2021)05-0018-04

 

  避责已成为当下部分官员的一种行为方式,其本质是不担当、不作为,会破坏党和国家形象。因此,要加强对地方官员避责行为的治理,强化其担当意识、作为意识,从而维护政府公信力与国家形象。

  一、地方官员行为转变:从邀功到避责
  政府官员作为公共权力代言人,理应将公共利益追求作为自身目标,但官员自身的经济人、政治人等属性使其行为过程中出现了实现自我利益的趋向,造成官员行为的复杂性。现阶段关于官员行为的研究主要是从邀功与避责两个维度展开论述。大多数学者认为,邀功与避责呈现交互共存状态,只是某阶段邀功行为占据主导而另一阶段避责成为主流。改革开放之初,经济发展的强烈需求造就了行政系统内部显著的经济倾向,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经济指标成为官员考核与晋升的绝对指标,这一背景催生了“晋升锦标赛”。地方官员通过促进地区经济发展获得晋升资格,其行为与国家发展利益之间形成一致性。但随着经济与社会转型,情况发生了转变,“五位一体”格局的提出与强化使得地方官员除经济发展之外还面临着社会治理、环境治理诸多任务,这是一种倒逼的发展方式。为进一步激发地方治理活力,中央放权力度不断增加,与权力、资源下放同时发生的就是地方政府公共责任的承担,与此相随的也就是问责机制的强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持续实施高压反腐政策,不断强化问责机制,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生态,提升了党和国家的形象。
  然而对于地方官员来说,随着政治环境转变,其行为也由邀功转变为避责。越来越多的地方官员将避责作为主要行为,形成了与“晋升锦标赛”相对的“避责生存赛”。避责是对问责的一种消极回应,其产生根源可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进行分析。首先,在宏观上,地方官员避责源于治理不确定风险与政府责任无限扩张的矛盾。风险社会理论提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社会呈现出网络性、系统性格局,一个环节的问题很可能会对其他部分造成影响,增加整个社会的不确定性。中国正处于该阶段,虽然一直强调简政放权,但国家职能在实质性扩张。一方面,地方官员要对众多事务负责,成为无限责任主体;另一方面,社会的不确定性容易引发各种问题,这些问题的归因很可能会与地方官员有关。在双重压力下,地方官员就会选择避
[1][2][3][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