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晚清派系纷争的政治影响及历史原因分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宋惠敏 日期:2015-09-21 16:12:28
  晚清是各种政治力量分化组合的典型时代,在这一时期中央和地方在不同时间段产生了不同的利益集团,俗称为“党派”。晚清比较典型的利益集团,在中央有慈禧太后集团、肃顺集团、奕 集团、帝党集团、清流派集团、军机处的南派集团和北派集团等,在地方有湘系集团、淮系集团、袁世凯北洋军阀集团等,此外还有维新派、革命派等。集团的产生本身就是利益分化、政治观点存在分歧的结果。在良好的制度环境和政治氛围中,党派的存在甚至是民意的象征、各种政治观点的发抒,可以起到政治协商、决策咨询、民主监督的作用。然而,晚清政治派系的存在却使本来虚弱的“大清帝国”滑向了难以挽救的深渊。这主要因为晚清派系之间的无序争斗不但使官员履职如履薄冰,而且破坏了已有的政治权力格局,甚至进一步削弱和损毁了大清帝国的国际地位和政府形象。
  一、晚清派系纷争的乱象
  晚清政治派系是政治权力异化的结果,是争夺政治权力的产物。在宫廷内部,咸丰帝死后,由年仅五岁的同治帝继承皇位,由此产生了以肃顺为首的顾命八大臣与同治帝的生母慈禧的权力之争,并形成各自的利益派系。二者斗争的最终结果是,慈禧联合皇叔奕 的集团力量取胜,建立了垂帘听政制度,奕 亦由此成为议政王、军机处暨总理衙门领班大臣,朝廷中的实力派人物。随着慈禧太后羽翼的丰满、势力的壮大,慈禧开始揽权并与奕 开展权力争夺。慈禧凭借其高超的政治艺术和清流派以及奕集团,形成对奕 势力的钳制与约束。随着光绪帝亲政,围绕着与列强的和战问题和国内政体的改革问题又形成帝党和后党的权力争夺和较量。没有实权的光绪帝尽管有其老师翁同和康梁维新派的支持,但最终在权力的较量中处于下风,自身也被幽禁于瀛台,抑郁而亡。这就是慈禧在位时期皇族内部权力的派系争夺。
  与此同时,满汉权力的争夺也很激烈,最典型的就是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湘、淮系地方军政集团的出现。湘淮军政集团是在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运动中产生的以汉族地主阶级为主体的、掌握一省或几省军政大权的地方势力的团体。湘淮集团的出现改变了原有的清廷对地方政府绝对控制的形势,在绝对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满族主导体制中打开了汉族地方势力入的契机。当然,这是清廷所不愿见、不想见到的。为达到对地方督抚大员的控制,清廷一方面分化湘淮两个集团,而且还利用集团内部成员间的矛盾和分歧,让他们互相牵制和制衡,意图避免一方势力坐大;另一方面鼓励朝中的清流派发动对湘淮集团的言论弹劾进行打压。这又属于中央和地方、满汉派系的权力争夺。
  在皇族内部、满汉派系权力争夺的同时,在朝中的军机处还存在着汉族官员间的南北派系之争。前一时期主要表现为以沈桂芬为首的南派与以李鸿藻为首的北派的权力争夺,后期主要表现为分别以翁同与李鸿藻为首的南北派系之争。南派成员主要有王文韶、翁同等,北派成员主要有张之洞、张佩纶、邓承修、陈宝琛、吴大、黄体芳、宝廷等。二者在政治决策中观点各异,各自依靠自己的团队成员,依附清廷内部的派系势力,拉拢地方势力大员互相攻讦。
  二、晚清派系纷争的政治影响
  在清廷皇族内部派系、满汉派系、汉族内部派系的权力较量中,既存在着派系间的斗争,又存在着派系间的交结;既有着不同派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