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晚清派系纷争的政治影响及历史原因分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宋惠敏
日期:2015-09-21 16:12:28
淮军将领袁世凯又脱颖而出,通过小站练兵建立起名义上是国家军队、实质上听命于袁世凯个人的北洋军阀集团。由于集团领袖的伦理道德素质、家国同构的政治理念、执政行为风范的不同,晚清的地方军政集团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模式。曾国藩为保名节,功成身退,“裁湘留淮”政策削弱了湘系集团依赖的军事力量,也埋下了湘淮两大集团较量的种子。地方军政集团成为宫廷、朝廷内部各党派争权夺利过程中争相延揽的对象,更增加了地方督抚大员在国家政权中的权重指数,并最终发展到袁世凯拥兵自重、窃国自立。中央与地方的权力格局由专控、互控,最终演变到反控的政治格局。
(三)派系纷争对政治决策和政府形象的影响
派系纷争容易形成内耗,使国家政治决策的制定难以形成有效的合力,不仅影响到国家的发展,还影响到一国的国际形象。
在关系到改革与发展的问题上,是坚持“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还是坚持“祖宗之法不可变”的保守主张,在清廷就形成了中央以奕 ,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为首的洋务派和以慈禧、倭仁、李鸿藻、那桐、刚毅为首的顽固派,在对二者的争论和较量中,中国的洋务事业发展缓慢。从1861年底开始,中国创办了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近代教育机构、近代海军,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海军的战败标志着持续了近35年的洋务运动以失败告终。而作为中国对手的日本,经历了1868—1889年的明治维新,推翻了德川幕府,统一了改革发展的理念,在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实行大改革,促进了现代化的发展,不仅使日本摆脱了殖民地的命运,也使日本拥有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实力和资本。
在具体问题的处理上,派系纷争也时刻发挥着影响力。在1880年间就处理中俄边界纠纷和“崇厚签约案”,晚清的各个派系也上演了闹剧。清流派主张与俄国开战以收复新疆失地,这一主张与奕、李鸿藻、左宗棠的观点相同。而刘坤一对俄事问题上主和,其观点与当时的军机大臣奕 、沈桂芬、李鸿章相同。据此,形成了三个矛盾体两个组合:奕和奕 二兄弟的摄政王的权力争夺,李鸿藻和沈桂芬两个军机大臣的争夺,左宗棠和李鸿章两个死对头的较量。为此,还掺和进英国和法国。派系纷争不仅成了国内的政治问题,还成为外国介入的理由。这不仅充分地暴露了清廷的腐败和软弱,增强了列强进一步侵略的野心,还为列强勾结集团势力分裂中国创造了条件,为北洋军阀时期的军阀割据与混战埋下了伏笔。
三、晚清派系纷争的历史原因
清末的派系纷争已成了晚清政治生活的乱象,它蕴含在官员的任用和罢免之中、对外的战与和之中、改革与保守之中、国家的大事和小事之中,清廷也就在这派系的争斗当中失去了改革前进的动力、决策的合力、执行的效率,失去了挽救自我的机会。推究晚清派系纷争产生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当时的政治现象,也能为我们提供一些历史借鉴。
(一)晚清中央对地方督抚控制力下降
清末派系纷争主要导源于晚清廷的软弱落后,失去了控制地方督抚的强权实力。清朝的闭关锁国政策封闭了人们开眼看世界的眼界,沉睡于“天朝大国”美梦中的清廷丧失了与世界各国一起竞争的机会;八股取士的科举考试制度和文化专制禁锢着人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严重束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