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晚清派系纷争的政治影响及历史原因分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宋惠敏
日期:2015-09-21 16:12:28
着国家思想、文化、科技、军事的进步,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弱无外交,家贫难自立。伴随外国坚船利炮而来的是经济的剥夺,文化的侵略,国家的贫困、落后,人民的流离失所及连绵不绝的农民起义。当清朝正规军八旗绿营无力镇压农民起义时,一种体制外的军队即湘军和淮军应运而生,其领袖人物逐渐掌握一省或几省的军政大权,改变了传统地方权力控制体制,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逐渐削弱。面对湘淮系地方军政集团,清廷无力改变现状,既不能回到原来的统治状态,又不能产生新的体制以容纳新集团的出现。慈禧太后在专权独断下,能想出来的最好的办法也就只能是不断地扶持新的派别,实行派系的钳制与制衡之术,但这只能使朝局在无规则之下乱象横生。
(二)清廷核心决策层凝聚力不强
清朝是实行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的王朝,君主的权力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在家国同构的君主专制时代,君主是大家长,是国家意志和权力的最高体现,主宰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在这样的体制之下,君主的能力和素质成为国家发展的关键所在。咸丰帝以前的清代君主们多能够亲自理政,利用内廷的枢密院、军机处等亲信班底成员和外廷的满汉诸大臣协助管理。然而,同治帝和光绪帝却是幼主继位,这样就产生了垂帘听政的慈禧太后和议政王、首席军机大臣奕 领导的军机处两个权力核心。核心决策层一分为二所造成的后果之一无疑就是各自形成自己的派系势力,围绕政权进行明争暗斗。正确的决策方案也会在这种权力较量中失去应有的效应。
(三)缺乏适应新形势的制度张力
派系往往是植根于社会大背景之下的产物。从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就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随之而来的是资本主义国家的蜂拥而入,经济的掠夺、政治的压迫、洋教的传播使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秩序遭到严重破坏。在这种大动荡的环境下,不同阶级、不同群体的利益需求也发生着急剧变化。农民阶级受压迫最深、苦难最重,不仅要承受地主阶级的经济剥削,还要支付清廷转嫁来的巨额的战争赔款,深重的灾难使得大量农民流离失所、饿殍遍野。当农民最基本的安居乐业的生活需求得不到保障的时候,也就是起义蜂起的时候。面对国内的阶级斗争、国外的殖民掠夺,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不同的反应。政治观点和改革主张相同或相近的人们在分化组合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别,比如洋务派、顽固派、维新派、革命派等。随着思想观念的变化,众多派别蜂拥而出,而清廷的统治层却没有更好的机制或体制将其容纳进来。当和平的方式难以实现人们的利益表达时,革命就成为另外一种政治发展的途径了。
(四)缺乏规范性的制度约束
晚清的派系一般属于非规范型“组织”,它没有成熟政党所具有的规章制度、程序规范等基本要件,只是一些利益要求或思想见解相同或相近的人集合而成的团体。晚清的党派一般也有一个或数个有影响的实力人物作为本群体的领袖,派系成员的进出离合没有制度的约束,缺乏严密的组织和严格的制度规范,不仅派系成立随意性较大,而且晚清政权对于派系也缺乏制度性管理措施。志同道合的人集聚成团本无可厚非,议论朝政、参与政权,这也是我们当代政治组织的功能,是重视民意的体现,在可允许的范围之内,但一般这些政治组织的成立有严格的制度规范,而且都围绕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