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考核新政”背景下地方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蒋俊杰 日期:2014-03-28 16:31:38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作为中国下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决定》把以人为本和改善民生放到了改革的首要位置。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2013年12月,中组部印发了《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下文简称“考核新政”),明确规定今后对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各类考核考察,不能仅仅把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作为政绩评价的主要指标,不能搞地区生产总值及增长率排名,这给当前全国地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考核工作指明了方向。“考核新政”是一次具有战略意义的重大转向,彰显了中央终结“唯GDP论英雄”的决心,将引导各级地方党政领导干部更新施政理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本文将深入分析传统干部考核制度下地方领导干部行为的扭曲,以“考核新政”推动地方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困境,并提出以“考核新政”推动地方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若干对策。
  一、传统干部考核制度下地方领导干部行为的扭曲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领导干部的考核制度一直存在着指标体系“单一化”、考核主体“一元化”、考核过程“碎片化”以及考核导向“一刀切”等内在缺陷,直接导致了地方领导干部的行为偏差和扭曲。
  1.考核指标体系“单一化”,导致地方领导干部的行政理念出现严重偏差。长期以来,GDP在我国地方政府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GDP成了衡量地方领导干部政绩的“指挥棒”,干部的升迁和去留都由GDP决定。持续多年的GDP考核,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带来了民生的改善和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快速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唯GDP论”带来的问题日益凸显,严重影响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已经到了刻不容缓、必须进行改革的地步。中组部虽然在2006年印发并实施了《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但是,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稳增长”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主基调,以GDP为中心的考核导向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扭转。作为一个统计指标的GDP逐渐异化,追求GDP、崇拜GDP成为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实现人生价值的行动指南。各地之间以GDP为标杆的“锦标赛”愈演愈烈,有的地方政府甚至为了追求GDP,不惜付出环境污染、丧失公信力和干群关系恶化的代价。近年来,一些地方的经济发展速度虽然上去了,干部也提拔了,却留下了一大堆债务和“烂摊子”,给党和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损失。
  2.考核主体“一元化”,诱致地方领导干部工作导向“唯上不唯下”。为了适应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中组部曾于1984年遵照中央关于改革干部管理体制的指示精神,本着“管少、管好、管活”的原则,对干部的管理权限进行下放,将原来的“下管两级”改为“下管一级”。2009年4月,中组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若干规定》提出,县委书记的选拔任用应按程序报经省级党委常委会议审议。因此,我国地方党政领导班子的考核和任用权力都集中在上级党委。另外,虽然从法律层面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是由同级人大选举产生的,地方政府作为地方人民代表大会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