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考核新政”背景下地方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困境与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蒋俊杰
日期:2014-03-28 16:31:38
的执行机关,对本级人民代表大会负责并报告工作,但是在现实的政治运行中,人民代表大会功能的弱化和权威的不足难以对地方政府形成有力的监督和制约。因此,地方领导干部在经济发展、公共服务、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等领域,对地方民众的偏好和利益表达缺乏灵敏的回应性。一些地方领导干部在行动上“唯上不唯下”,看领导脸色办事成为潜规则,对群众反映的热点和难点问题熟视无睹、不闻不问、拖延不决,这些都大大降低了人民群众对地方领导干部的认同感。
3.考核过程“碎片化”,迫使地方领导干部疲于应付。“碎片化”原意是完整的物体被分解成许多零散的片断。干部考核过程的“碎片化”表现为干部考核分散化,各职能部门对下级政府进行“多头”考核。由于地方政府实行主要领导分管的职能管理模式,各类职能部门都对管理范围内的工作和业务制定考核办法、下达考核指标并进行专项考核。下级政府为了应付各类考核组的考核,每年年底形成“考核干部满地跑,下级干部满地追”的壮观场面,地方领导干部苦不堪言。此外,组织部门的干部考核是对干部“德、能、勤、绩、廉”的综合评估,但是地方领导干部的事权则由相关的职能部门来管理和实施,这也就造成考核部门对干部只能做泛泛的评价,而对涉及民生、生态的考核指标难以进行深入细致的了解和分析。
4.考核导向“一刀切”,造成地方领导干部政策执行的扭曲。同一省份内的不同地区,其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布局、历史文化都有巨大的差异,各地区的地方领导干部工作的重心需要分类指导、差别化对待。上级党委在考核时,如果对经济发展、社会建设、生态文明等指标设定采取“一把尺子量各地,一个标准测各人”的“一刀切”方式,就会逼迫地方领导干部在执行政策时发生扭曲。在现实的地方行政管理中,具体表现为:其一,政策的选择性执行。地方领导干部对中央的政策以是否符合本地区的利益为出发点,对有利于本地区的政策极力争取、坚决执行或“用足用活”,而对不利于本地区的政策则进行曲解、打“擦边球”、不予执行或者灵活变通,甚至以自行制定的“土政策”直接替代原政策,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其二,政策执行中的敷衍和抵制。地方领导干部对上级政策的执行只采取“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的形式进行表面化的宣传和动员,却落实不到行动上,或者以各种借口来拖延政策的执行,有时只是“雷声大,雨点小”。
二、以“考核新政”推动地方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困境
考核制度仅仅是我国国家制度体系中的一个子系统,而地方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是从理念到技术再到体制机制创新的综合过程,因此,以考核制度推动地方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现代化必然有其局限性,在实践中也会遇到一系列的困境。
1.地方领导干部治理能力的价值理性与考核工具之间的脱节。马克斯·韦伯将人的理性分为两种: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基于某种价值信仰之上,强调终极的价值关怀;工具理性是一种以工具崇拜和技术主义为生存目标的价值观。干部考核制度的价值理性在于追求民主、公平正义以及以人为本等理念的实现,而其工具理性的追求在于考核手段和工具的科学性以及考核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