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出场语境、理论内涵与时代意蕴/李昊灿 李 妍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昊灿 李 妍
日期:2024-05-10 11:43:55
同国家和地区的文明没有高下和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和地域之别。每个国家或民族都有不可剥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也都有发展和创造其独特文明成果的权利。人类文明多样性是世界的基本特征,也正是因为有了世界文明的百花齐放,人类的生活才丰富多彩。随着世界交往的不断深入,不同国家和不同民族的文明交流与互动与日俱增,在多元文化并行的共同体之中,文明因多样多彩才有了交流互鉴的价值,因平等互尊才有了交流互鉴的前提。只有坚持相互尊重、平等相待的原则,才能加深对自身文明与其他文明的差异性的理解与认知,从而推动世界不同国家和民族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二)态度立场:秉持文明开放包容、借鉴别国优秀成果
作为人类实践的产物,无论何种文明,如果长期处于封闭的状态,都终将会走向衰落。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信奉和鼓吹‘西方中心主义’文化价值观,并通过推行强硬的单边主义文化和外交政策,对第三世界进行价值观输入、文化倾销、文化霸权,或者实行别有用心的‘和平演变’”[6]。这种单边主义文化战略折射出了文化差异所导致的文明冲突,究其实质则是将文化作为代码,为文化霸权和文化殖民开辟新航路,加速世界文明的“普世化”和同质化。反观中国,无论是古代的丝绸之路、郑和下西洋,还是近代的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理论传入中国,抑或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文明的交流从未停止过。正是在交流与互鉴过程中,中华文明不断地吸收世界各地的优秀文明元素,形成了开放的文明体系,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同时也在兼容并包的过程中得以继承、创新并发展。可见,“历史告诉我们,只有交流互鉴,一种文明才能充满生命力。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7]。因此,面对多元文化并行的世界格局,不同国家和民族应坚持平等互尊的原则,跨越文明的藩篱,“以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打破文化交往的壁垒,以兼收并蓄的态度汲取其他文明的养分”[8],在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交流互鉴中取长补短,使各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保持旺盛的生命活力。
(三)实践路径:加强文明交流互鉴、兼收并蓄博采众长
面对世界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异质文明,各国要在坚持平等互尊原则和开放包容态度的基础上建立起跨地域和跨民族的文明认同,既要“做自己”,保持本民族文明的特质,又要“在一起”,与异质文明交流互鉴,形成多种文明、多元文化和谐共生的格局,以此重塑世界交往范式,推进全球治理的文明新路径。一方面,文明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长期实践的智慧结晶,是其生存发展的根基与命脉。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国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软实力并扩大中华文化影响力,加强中华文明的国际传播能力,积极构建起中国特色话语体系,以中国立场讲好中国故事,用文化自信唤醒世界对中国的新认识。另一方面,多元文化和谐共生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核心要义。面对不同文明,要倡导和而不同和兼容并包的立场,采取学习借鉴的态度和理性批判的视角吸纳其中的养分,将别国优秀的文明成果和本国文明进行创造性结合和转化,从而博采各家文明之所长,实现本国文明的推陈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