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习近平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出场语境、理论内涵与时代意蕴/李昊灿 李 妍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昊灿 李 妍
日期:2024-05-10 11:43:55
同时各民族相互依赖的程度也逐步加深,促成了人类历史从“民族史”“地域史”向“世界历史”的转变。人们思想、观念与意识的生产是直接与物质生活、物质交往以及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物质生产与经济交往是文化交往的助推力,因此,文明交流互鉴是以世界历史发展和人类普遍交往为前提的。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和交往方式促进了不同民族和国家之间的对话交流,使得不同文明之间的交互逐步增多,“民族史”和“地域史”所孕育的文明又在世界历史的交往中创造着新的文明成果,以此推动了人类文明从低级向高级阶段发展,书写了从茹毛饮血到田园农耕、从工业革命到信息社会的华丽篇章。
2.理论根基: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的思想传承。中国共产党历届领导集体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始终从中国现实境遇出发,不断深化对世界文明的认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宝库,同时也为习近平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出场提供了理论基础。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毛泽东就“要不要学”和“如何学习”外来文化的问题做出了深刻的回答,“中国应该大量吸收外国的进步文化,……凡属我们今天用得着的东西,都应该吸收。……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2],主张以批判的眼光进行学习,既不机械搬用,也不全盘西化,最终达成洋为中用的目的。社会主义进入新时期,邓小平审时度势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并指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任何一个国家要发展,孤立起来,闭关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强国际交往,不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先进科学技术和资金,是不可能的”[3]117,要“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3]373。经验证明,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能成功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进入21世纪,江泽民指出,“各个国家、各个民族都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应本着平等、民主的精神,推动各种文明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求共同进步”[4]。胡锦涛指出,“我们要致力于促进不同文明加强交流、增进了解、相互促进,倡导世界多样性,推动不同文明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5]。以上历届领导集体的主张不仅为习近平新时代文明交流互鉴观的出场夯实了根基,同时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文明理论创新发展的新境界。
3.理论滋养:中华传统文化“和合”思想的深厚底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其蕴含的丰富文明思想和价值观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智慧来源,而“和合”思想则是其中的精髓之一。作为一种文化理念,“和合”思想在古代最初用于调和人与人的关系或者人与社会的关系,而随着社会的演进,其渗透于各个时期、各家学派的文化体系,得到了不断丰富和发展。比如,“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强调的是和而不同的社会观,“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变时雍”强调的是协和万邦的国家观,“合则强,孤则弱”强调的是和衷共济的交往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强调的是和善相处的道德观,“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强调的是天人合一的自然观。综观之,“和合”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