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以“化”考析: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逻辑理路/孙圣虎 周天楠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孙圣虎 周天楠 日期:2023-04-19 16:40:31
理论话语,进而丰富理论和发展理论,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有力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进程。
  立足当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历史经验成果的基础上,立足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和历史特点,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刻把握现实矛盾的转变和时代课题的变化,提出了一系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性和创造性的新思想,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这一进程的最新成果和这一进路的现实指引,它既为马克思主义做出了独有的原创性贡献,又对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做了递进性的补充和进步性的创新。
  (二)人民群众“化”马克思主义: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创新理论全部来源于实践、来源于人民。马克思曾敏锐地指出,“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6]9。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逻辑在于:要将马克思主义融入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生活,同人民群众日用而不觉的共同价值观念融通起来,采用更好的表达形式,使之被人民群众接纳,并用于武装自己的头脑,进而推动社会历史的发展。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个过程实际上是人民群众“化”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是丰富和创新马克思主义的源泉所在。人民群众“化”马克思主义有两层递进和相互影响的逻辑:第一,定位在中国人民的实践语境中。党的一切创新理论均来自人民、为了人民、造福人民,要以人民群众的实践创新成果去宣传好、丰富好和发展好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马克思主义。第二,取材于人民群众实践。创新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要以朴实的、接地气的文风和话风将马克思主义转化为人民群众能够听懂的真理,使之成为指导人民群众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
  中国共产党是将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实践经验融入理论创新的引领主体和领导主体,构筑起了人民群众实践和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桥梁。促使马克思主义在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中充分汲取“本土养分”,使党的创新理论真正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这是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必然逻辑。将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实践经验糅入理论创新,关键是要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从实践中感知人民群众的力量、汲取人民群众的智慧。人民群众的首创实践经验经过规律总结可升华为理论认识,这种理论认识又在实践创新中不断得到深化和丰富,最终服务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过程。
  (三)民族底蕴“化”马克思主义:赋予马克思主义民族性特征
  中国能够“化”马克思主义的原因,关键在于有着深厚的民族底蕴。民族底蕴包括能动的民族精神力量和深厚的文化积淀。以民族底蕴“化”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在被赋予民族性的同时,不断得到创新和发展。
  定位于中国共产党理论自觉的实践语境,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民族精神的一种时代表达和成果体现。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丰富和延续,实际上是使马克思主义不断趋近于民族化表达的过程。
[1][2][3][4][5][6][7][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