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6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后备干部队伍建设经验对跨越“仕途陷阱”的现实启示/鲍旭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鲍旭源 日期:2022-12-14 10:47:00
要注重从长期的群众斗争中考察、识别、培养,要彻底摒弃封建社会世袭制或领导人指定式的接班方式,要有“三线接班人,一二三把手”[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建设成为党和国家工作中心,但国家现代化建设面临着干部队伍“青黄不接”的状况。在此境遇下,1980年8月,邓小平提出干部队伍要实现“四化”(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1983年10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制度的意见》的出台标志着后备干部制度正式确立。胡耀邦形象地将省部级后备干部名单称为“第三梯队名单”。1985年4月,时任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的尉健行提出群众路线、组织考察、党委集体讨论、上级党委及组织部门审定是选拔“第三梯队”必须实行的制度。同年4月,中央组织部向中央书记处做的《关于省部级第三梯队建设工作的报告》中强调,“第三梯队”名单要根据改革发展变化进行动态调整。1985年7月,乔石提出对“第三梯队”的培养要采取逐人落实的“缺什么,补什么”原则。1987年2月,中央组织部要求改进选拔考核后备干部的方法,严把政治关。1989年1月,中央组织部印发《关于加强后备干部培养工作的通知》,指出要创造必要的条件来提高后备干部的领导水平。
  (三)消除“选培之困”:从着眼源头建设到形成全链条机制
  随着后备干部相关制度的确立和完善,国家再次将后备干部源头建设提上日程。1983年8月,中央组织部下发《关于选调应届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培养锻炼的通知》,这标志着中断多年的选调生工作重新开始。由于作为加强年轻干部源头建设的选调生工作重点在于基层锻炼,为防止选调生被截留或过早进入机关部门而脱离基层,选调生工作遵循因人制宜原则,不断探索构建年轻基层干部培养链的有效方法。此外,鉴于农村是中国社会治理最基本的组成单元,农村天然地成为培养既理解中国国情又能增进与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骨干力量的重要阵地。因此,2008年4月,中央组织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决定通过完善选聘程序合理安排“大学生村官”工作,补充基层干部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为解决部分年轻干部基层历练不够、个别地方重选拔轻培养以及少数企事业单位人才上升渠道不畅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对选培年轻干部提出了新要求。2018年6月,中央办公厅下发《关于适应新时代要求大力发现培养选拔优秀年轻干部的意见》,指出要健全完善年轻干部选拔、培育、管理、使用环环相扣又统筹推进的全链条机制,即选育年轻干部要在素质上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在规模上坚持立足当下需求与放眼长远发展需要相结合、在结构上坚持不拘一格与统筹兼顾相统一的标准。
  二、后备干部培育中“仕途陷阱”的现实形态
  (一)机遇当投机:政治站位不高导致的行为失范
  干部队伍年轻化是更新领导班子知识结构、保持年轻干部活力与动力以及避免陷入官僚组织论资排辈窠臼的必然举措,但部分后备干部政治站位不高,把年轻化狭隘理解为低龄化,把能够提供更多发展机遇的后备资格当作个人职业生涯的黄金跳板,在提拔紧迫感驱使下,漠视知识和经验积累储备的重要性,转而把更多精力集中在短期出政绩和引起上级关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