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1-11-23 12:08:13
。也就是说,中华传统文化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两种趋势的汇流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追求,也是这两种不同的文化客观上具有很强互补性的自然体现,两种文化具有相互融合、相互补益、相互强化共生的特质。如果说马克思主义是侧重于从社会个体作为社会性生命追求外在解放的维度来思考问题,为我们树立了“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崇高目标,即通过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在社会历史的现实冲突与对立中,最终实现“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具有强大的、不可遏止的客观趋势性力量,那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则包含了道德理想主义和伦理中心主义,是一种优秀传统文化基因,侧重于从人作为精神主体的内在超越与精神解放的维度,通过一条自我内在超越的路径,即通过“天地一心”“民胞物与”而达到大同,从个体精神生活世界的角度来化解当代人们的精神困境,具有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内在精神和情感的力量。立足于21世纪的世界,反思西方资本至上的主导逻辑,就会发现:西方社会主要是基于“人性恶”的假设,通过理性的力量,推动了技术的巨大进步和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但同时也造成了心被物役、人被物化、人性沦丧、道德滑坡的“后现代”困境。对于当今社会的技术困境和精神无家困境,以儒学为代表的中华传统文化以至善为道、修身为本的价值取向和特质,以仁为核心,追求心性情的统一、知情意的统一和真善美的统一,使人性民情在社会生活中得以合理实现,有其特有的治愈价值和空前的发挥影响力的广阔空间。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说:“吾民族实负有开辟世界未来文化之使命,亦为历史所决定;所谓民族自觉者,觉此也。”[10]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仅是要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中华文化现代化的现实目标,同时也承担着构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构筑全球化背景下人类命运共同体多元一体精神价值体系的崇高使命,其基本原则和成功的经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去继承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从而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开辟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从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历程看,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扎根中国大地、蓬勃生长、硕果累累,一方面,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它是在自然科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社会科学,它从人的根本属性出发来揭示人类发展的一般规律,既有自然科学的优势,又有人文学科的道义性;另一方面,是因为它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相融通,二者在世界观、方法论、认识论和精神品格方面有着惊人的一致性。具体分析,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从世界观来看,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近。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物质决定意识,世界是客观的世界,而非外在的精神、神灵创造的,提出了无神论思想;但同时认为,人的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反作用,人与自然之间是相互塑造的关系,人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适应自然、改造自然,摆脱了机械决定论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体现了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主张通过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实现人自身的解放和自由全面发展,为人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提供了科学的指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总体来讲也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