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1-11-23 12:08:13
用取向的成分。清军入关、明朝覆亡之后,明朝遗老痛定思痛,认为明朝灭亡实是由于士大夫溺于空疏的心性之学,缺少救亡图存、力挽狂澜的实学,遂引以为奇耻。于是,以王夫之、顾炎武、黄宗羲等为代表的思想家和学者相继大倡经世致用治学取向。历史进入了康、雍、乾承平时期,思想钳制加剧、文字狱盛行,而倡经世致用必涉及时政,言时政必触忌讳,士人学者皆不敢妄谈时政,率先转向古章典籍,于是考据学兴起而经世致用之学却沉寂下来。鸦片战争这一千古未有之变局,强烈地冲击着旧有的经世致用思想,使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并由传统向近现代迈进,直至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经世致用思想在封建社会的各个时期,其隐显程度各不相同,但有一个显著的特征,即每当王朝统治衰弱、外族入侵或阶级矛盾尖锐之时,经世致用的取向则显;反之,则隐。总之,中华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取向注重践履、注重力行、注重实效、注重思想与实际的结合,强调格物致知,强调总结历史经验以匡正时弊,救国家于危难、拯民众于水火。这种思想特质与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观点非常契合。早在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前,马克思主义学说就已传入中国,但只有“十月革命一声炮响”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其根本原因在于俄国十月革命的爆发、苏维埃政权的成立,使马克思主义由一种社会思潮变成了一种令人信服的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成为一种指导社会革命实践的科学理论,彰显了经世致用的巨大力量,从而被中国的先进分子所尊崇和信仰,而这又恰恰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经世致用取向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观点的相融性。
  7.中国传统民本历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具有契合性。民本思想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具正当性、最具进步意义的思想精华,也是中国数千年古代社会历经战乱、分裂和黑暗政治而不断重生、不断统一、不断进步的根本性政治资源。传统民本思想不仅重视民众的力量、民众的作用、民众的地位,关心民生、爱惜民力、保护民利,更重要的是还把民心民意作为政治正当性、合法性的重要标准。孔子概括道:“民以君为心,君以民为体。心庄则体舒,心肃则容敬。心好之,身必安之;君好之,民必欲之。心以体全,亦以体伤;君以民存,亦以民亡。”[20]孟子依据此思想,发展和形成了仁政学说。孟子鲜明地提出:“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国之所以废兴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16]149“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16]15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16]300施行仁政的具体要求,就是为政者要与民同忧同乐,使民有恒产,不夺农时,省劳役,薄赋敛,重教化,不好杀,不妄战。关于民众的重要性和君与民的关系,孟子之后的思想家荀子也有深刻的阐释:“天之生民,非为君也。天之立君,以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国,非以贵诸侯而已。列官职,差爵禄,非以尊大夫而已。”[21]中国传统的民本思想虽然不能和马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