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从一个“相结合”到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通性探析/李庚香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21-11-23 12:08:13
史长河中留下了源源不断、感人至深的道德典范。例如,南宋被元朝灭亡时,丞相文天祥被俘,他坚拒威逼利诱,从容赴死,面向故国南向再拜后英勇就义,年仅47岁。其死后,从其衣带中发现有留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作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罹难后,元朝皇帝感叹:“好男子,不为吾用,杀之诚可惜也!”“天祥妻欧阳氏曰:‘我夫不负国,我安能负夫!’遂自刭死,天祥二子俱亡。”[22]马克思主义以建立人类最美好的社会制度——共产主义为最高理想,不仅不懈地探求自然、社会、思维规律的真理,而且具有崇高的道义情怀,占据了道德制高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剥削和压迫是最不道德的行为,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本主义社会的将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的“联合体”,即共产主义社会。中国共产党之所以把共产主义信仰当作自己的政治灵魂,从道德的层面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追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道德特质具有高度的融合性。
  9.中华传统文化中大同社会的理想与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具有一致性。中华传统文化中源远流长的大同思想,在某些方面有着与共产主义理想相融合的主张。《礼记•礼运》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户外而不闭,是谓大同。”自孔子以降,大同思想一以贯之。“春秋公羊学”认为,人类社会是沿着据乱世—升平世—太平世顺次进化而实现大同理想社会的过程。从《春秋公羊传》中的“三世说”、墨子的“兼爱”、二程的“以公释仁”到康有为的“大同之道,至平也,至公也,至仁也,治之至也”[23],乃至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都是一个主题主线。冯契认为,“儒家所描绘的理想社会,不是佛教的西方极乐世界,不是基督教的天国,而是人世间充满爱和信任的世界。它在此岸而不在彼岸,是可以借人力来实现的”[24]。儒家试图寻求理想的落实,即要立足现实社会,追求大同理想的实现,也即“道”与“器”的贯通,是“应有”与“现实”的和解。所谓大同社会,就是天下为公的理念、选贤与能的治理机制、和睦和谐的社会关系,以及人尽其力的劳动态度、各得其所的社会保障。由于这种大同理想是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虽然有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奋斗,试图将大同由理想付诸实践,但最终都失败了。我们必须承认,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大同理想与建立在生产力高度发达的社会基础之上、通过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是存在本质差异的,但其对“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追求,与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追求显然是一致的。青年毛泽东对“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解释是:“人现处于不大同时代,而想望大同,亦犹人处于困难之时,而想望平安。”[25]162-163“大同者,吾人之鹄也。”[25]76毛泽东强调,“经过人民共和国到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到达阶级的消灭和世界的大同”[6]1471。他批
[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