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用大别山精神铸牢党性之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讲话体会之一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19-11-06 09:05:01
谱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革命精神的精华所在,同其他革命精神一样,具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大别山精神,是指在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以后直至新中国成立这一特定历史时期内,在大别山这一特定区域,由大别山地区的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在长期的革命斗争过程中,用鲜血和生命凝结成的一种以甘于为共产主义奋斗牺牲为价值取向的革命信念、革命意志、革命品质和革命行动的精神结晶。关于大别山精神,湖北红安的概括是:“一要三不要”,即“要革命、不要钱、不要命、不要家”;“一图两不图”,即“图奉献,不图名,不图利”;“朴诚勇毅、不胜不休”。安徽金寨的表述是:“艰苦奋斗、勇于奉献、团结拼搏、创优争先。”安徽六安的概括是:“立德、奉献、创新、图强。”河南信阳的表述是:“坚守信念、胸怀全局、团结一心、勇当前锋。”综合以上表述,进一步提炼,我们认为,革命、斗争、奋斗、献身是大别山精神的核心要素。
  一是坚决彻底的革命精神。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与其他政党最鲜明的区别,是共产党人最可贵的品质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党在革命性锻造中更加坚强。”在血雨腥风的革命年代,面对反动派在革命根据地进行“房过火、石过刀、人换种”的凶残行为和白色恐怖,大别山人民不畏凶险,始终怀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和对新中国的美好向往,前赴后继、浴血奋战,无论流多少血、献出多少生命,大别山人民始终没有放下革命的旗帜。
  这种彻底的革命精神还体现在坚守信念上。坚定的理想信念,是大别山精神的支柱和灵魂。大别山波澜壮阔的革命史,是艰苦卓绝的奋斗史、可歌可泣的英雄史。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革命理想高于天。理想信念之火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坚守信念是指大别山人民对于共产主义的坚定信仰,不因外部环境的改变而改变,坚贞如一,从不动摇。从大革命时期到解放战争时期,大别山地区的军民无论局势多么复杂,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信念,从不放弃对于共产主义事业的追求。坚定的理想信念源自于对马克思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深刻信仰。黄麻起义的领导人、红二十五军军长吴焕先是河南新县人,他1924年冬从蚕业学校带回一张马克思的像贴在堂屋供桌上的墙上,父亲责问说,这是敬祖宗的地方,不能把像贴在这里。吴焕先说,马克思是革命导师,是外国人,但知道中国的事,照他的办法,就会创造出个新社会来。他把自己家的地契、田契都烧掉,领导农民闹革命。詹谷堂是商南起义的领导者之一,他曾经写下这样两句诗:“漫天洒下革命种,伫看将来爆发时。”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邓小平同志这样讲:“共产党员的特点是越困难越有劲,越团结,我们要有信心克服困难,我们一定要站住脚,生下根。”[3]38董必武在诗中更是这样明志:“遵从马列无不胜,深信前途会伐柯。”“伐柯”出自《诗经》,“伐柯伐柯,其则不远”,意思是指最根本切实的依据和准则。他说,“夷考各国进化之程,无不由一二先知先觉之士,当位在势,以谋其民族幸福为心,树之典型,播为风气”,“吾辈做事,做得一分是一分”[4]。长征途中,董必武拄着拐杖过草地,牵着马尾巴爬雪山,始终保持着乐观精神。正是信念的力量,塑造了
[1][2][3][4][5][6][7][8][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