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用大别山精神铸牢党性之魂——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讲话体会之一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19-11-06 09:05:01
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老棉袄盖在担架上,最后的亲骨肉送他上战场。红二十五军纪律严明,所到之地必须鸡犬不惊,不准吃鸡。当地的两副对联,鲜明地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民心所向:一副是“红军来了鸡犬不惊,白军来了鸡犬不宁”,横批是“红白分明”;另一副是“白军来了鸡犬不宁,红军来了鸡犬不惊”,横批是“灭白兴红”。刘伯承曾说,“我们依靠的是人民,蒋介石依靠的是碉堡”,“这就是第二野战军在大别山战斗及全部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关键”[8]。人民群众用质朴的感情和无私的付出表达着对共产党的信任和对革命军队的拥护,支持着党和革命事业。麻城西张店村有一位姓周的母亲,人们不知道她的名字,只唤周家姆。有一天,共产党人王树声被国民党追到了她所在的村庄,周大妈发现后,立即将其藏在自家的夹墙里。敌人搜查无果,将全村人聚集起来,宣称如果不交出王树声,就将全村人杀光。在这种情况下,周大妈强忍悲痛将自己的大儿子王正道替代了王树声。敌人残酷地杀害了她的大儿子。为了感谢周大妈的救命之恩,从此王树声便认他为干娘。周家姆的丈夫在黄麻起义中牺牲,四个儿子也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大别山,周家姆是很多战士的“红军干娘”。新中国成立后,周家姆的干儿子中有四个成了共和国的开国将军,除了大将王树声,还有上将王宏坤、中将周希汉、少将张培荣。大别山的优秀儿女,在长期严酷的斗争中锻炼成长,成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钢铁汉子。为革命勇于牺牲的感人事迹在大别山区还有很多,但是牺牲并没有吓退大别山区人民。当时,在大别山区经常出现“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全民参战情景。这也是整个大别山人民支持红军、参加革命的缩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别山精神对大别山地区革命的深远影响。
  这种奋斗精神体现在迎接党中央和中央红军、做“北上先锋”上。在四支红军长征队伍中,从大别山走出的红二十五军成为最早到达陕北、迎接党中央的“北上先锋”。徐向前在《中国工农红军第红二十五军战史》中说,红二十五军西征北上,“成为主力红军北上的先导,为把中国革命的大本营建在西北建立了特殊的功勋”。1935年,在历经千难万险后,中共中央和中央红军主力胜利到达陕甘宁边区,与陕北红军会师。这时已经进入严冬时节,部队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困难,缺吃少穿,连温饱都成了问题。如何筹到粮被让战士们顺利过冬就成为摆在中央红军领导人面前的首要问题。于是,毛泽东给徐海东写了一张两千五百元的借条。看完借条后,徐海东陷入深深的自责和愧疚中,自从和中央红军会师后,早该想到中央的困难了。他第二天就克服困难给中央送去五千块银圆,这其实是他崇高集体主义精神的生动体现。他说,“毛主席动口向我们借钱,说明党中央、中央红军比咱们还要困难。我们就是不吃、不穿、挨冻受饿,也要支援党中央,也要保证他们度过陕北的第一个冬天啊!”徐海东后来讲自己当时的想法:“当时我认为,一个共产党员,应该无条件地服从中央。”很多年之后,毛泽东还记着这件事,他说,那时候,多亏了那五千块钱啊![9]
  四是无私无畏的献身精神。“一寸江山一寸血,一热土一魂。”大别山的每一寸土
[1][2][3][4][5][6][7][8][9][10][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