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古代政坛中“好人领导”负效应现象解读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于 洋 陈业佳 日期:2018-09-29 17:47:19
:一种是有丰厚奖励时,各个行政部门都去争取;另一种是遇到棘手的情况时,各个部门相互推卸责任,不作为。“好人领导”越来越多,都希望事情越少越好,最后就索性两耳不闻窗外事。
  三、古代政治思想对古代政坛中“好人领导”的影响
  (一)对儒家“中庸之道”思想的误解严重抑制官员的进取精神
  中庸本是治国之道,但古代政坛中的“好人领导”把它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导致一些官员的思想产生极大偏差。中庸之道的理想境界是“致中和”。经过文化传承,古代政坛中的“好人领导”形成了贵和持中的文化心理,做事只求两全,极力保证集体利益,保持人际关系和谐,放弃了奋发向上意识,并且忍气吞声、任人宰割,有的还口是心非、阳奉阴违、唯唯诺诺、性格扭曲,形成了得过且过的保守心态,并慢慢丧失了进取精神,使得古代政坛中的“好人领导”慢慢变成了庸官。
  (二)法家对社会的高压控制思想导致官员消极避世
  法家主张国家最高统治者拥有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商鞅等法家集大成者在秦国的土地上充分实践了自己的思想。正是因为法家的思想极端地关注法理统一,才会出现像焚书坑儒那样的事情。法家的思想看起来是法治,本质上则是依人而治。“好人领导”只是从其强硬的手段中找到安稳度日的方法,对百姓实行高压统治。法家的治理思想非常严苛,所有的事情都不能网开一面,功不能抵过,人性的光辉在此无从体现,并极大地夸大了律法的作用,遇到违法的事情都用严酷的刑法来处理。这么做都是为了维护君王的统治地位,很容易限制国家的长远发展。因此,官员们做起事来畏首畏尾,不敢大胆做事,因为一旦出事,后果不堪设想。为了保住自己的官位,他们本着不做不错的思想,消极避世。
  (三)道家“绝对虚无”“无为而治”的主张让官员得过且过
  所谓“无为而治,不知有上”,说的是社会发展至一种不需要过多管理的状态,并不是说让统治者用这种方法来治理国家。让国家的想法与人民的想法达成一致,或者合而为一,才是“无为而治”的中心思想。这种状态的达成,必须是人民的意志主导国家的意志,反之则不然。古代政坛中的“好人领导”仅仅是理解了“无为而治”的字面意思。他们希望管理百姓可以实现“无为而治”,实则是对百姓的困难不管不问,只求自己过得安心。百姓在他们的管理下并不能安居乐业,通常只会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道家思想否定所有的作为,对社会文化的发展嗤之以鼻,否定科学、经济和文化发展的意义,对社会改革持消极态度,对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也置之不理,参与意识非常淡薄,严重消极。这些历史的局限性和消极面,让古代政坛中的“好人领导”更加不思进取,安于现状,从而对地方的政治经济建设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兵家的行动思维让官员焦虑和急躁
  古代政坛中的不确定因素过多,导致官员慢慢走上“好人领导”之路。兵家的代表人物孙子在著作中针对这一问题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一是“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意思是善于作战的人善于调动对方而不是被对方调动。如果陷入对方的战略意图而被对方调动,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的一切都是不确定的,因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