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4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古代政坛中“好人领导”负效应现象解读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于 洋 陈业佳 日期:2018-09-29 17:47:19
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成为古代政坛中“好人领导”的政治共识时,就会让整个王朝故步自封,很难继续向前发展。“好人领导”经常把所有问题视为政治问题,形式主义在这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待人温润、坚韧不拔的官员常被他们视为异类,遭到他们的拼命打压。
  (三)观察时机,见风使舵
  在这类“好人领导”眼中,孰是孰非、谁善谁恶并不重要,只有机会才是最重要的。他们只看到顶头上司的一举一动,下属和百姓只是他们手中的棋子。顶头上司说的每一句话他们都会反复琢磨,试图听出弦外之音。这类官员特别讲究顺势而为,成王败寇这四个字成了此类人的座右铭。他们所做的选择都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陈平为了荣华富贵多次易主,吕布为了前途甘当三姓家奴,在他们眼中,怎么做是无关紧要的,只要能得到最终的荣华富贵,激昂正义也可以,闭口不说也可以。一旦事情成功了,他们就会高兴得手舞足蹈,觉得自己的所作所为十分明智;要是失败了,他们就会觉得自己的运气不好,或者是天妒英才。
  (四)消极避世,自称独醒
  对于古代政坛中的“好人领导”而言,当自己高瞻远瞩的政治理想与沆瀣一气的现实相遇时,其心灵往往备受煎熬。他们面对仕途中的挫折,往往选择避世辞官等消极方式。一方面自我感觉良好,想通过著书立说、寄情山水来抒发自己的“情怀”;另一方面又要为现实困境而苦恼,现实与理想一直反差很大。因此,他们的仕途往往和他们的人生近似,也是起起伏伏,终生郁郁寡欢。
  (五)劝学自进,以问制人
  在古代政治中,这类“好人领导”大部分是文官,他们不断加强自己的学识,以期获得上级的认可。为了不让自己的学问失去用处,也为了不辜负上级的信任,这类“好人领导”在科举考试中会不断地要求考生论述政权的神圣性;希望每个考生答题都是同一种思路,对于考生的异议充耳不闻;要求考生的行为准则都以礼法为标准,但这种标准往往不能与时俱进,限制了考生思想的进步。在古代政坛中,这类官员的行为在科举方面会造成很多弊端,比如问题的对策不宽泛,中心思想偏离实际,分析起来特别困难,考生往往无从下手。从这样的科举制度中我们可以深刻体会到“好人领导”的想法——“保权”。
  二、古代政坛中“好人领导”负效应产生的原因
  (一)缺乏担当意识,责任意识淡薄
  官衔是古代政坛中“好人领导”最为看重的东西,其在工作中求稳怕乱、怕得罪人。在当时,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思想极为盛行,各级官员面对问题时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把事情平息下去而不是去解决问题,对矛盾避而不谈,对百姓纠纷不管不顾,遇到危难时畏缩不前,工作失职时相互推卸责任,这种做法助长了古代政坛中的歪风邪气。担当意味着更多的牺牲和奉献,而收益却不可预估,这对于古代官场中的“好人领导”来说是无法接受的。人们天生就对责任有厌恶感,官员也不例外。权力越大,责任也越大,然而古代政坛中的“好人领导”往往责任意识淡薄。正是因为他们缺乏责任意识,行政不作为,很多法律法规沦为一纸空文。作为地方官员,其本应该体恤百姓,造福一方,如果只是想着自己的俸禄,对该承担的责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