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2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圈层结构与中国式上下级信任机制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单许昌 日期:2016-01-30 14:03:36
为,世界上很多经济落后的现象可以通过缺少相互信任来解释。阿罗所言的信任实际上主要是处理陌生人之间关系的信任机制。
  
  中国式上下级信任机制
  
  经过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中国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人要处理越来越多的与陌生人之间的关系,不再仅仅局限于处理与单位同事、领导或乡村的乡民之间的熟人关系,传统的信任机制遭到了严重的冲击,在冲击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信任机制。
  就对等关系而言,平等主体之间的信任问题主要出在陌生人之间,商人与商人之间互相欺诈、商人欺骗消费者、一些老人讹人等不诚信问题不断涌现。这主要是因为我们传统的信任机制是处理熟人之间的关系,而市场关系则尚未形成尊重契约的潜意识;当然,也出现了一些专门“杀熟”的行为,比如,传销集团就专门坑蒙拐骗熟人。这些现象的出现,主要是市场的价值导向出现了变化,之前重视稳定,所以比较重视公正和情感,如今的市场导向是利益和金钱,与之匹配的信任机制尚未真正建立,所以才会在熟人社会中出现大量的“杀熟”行为。
  就非对等主体之间的关系而言,当下上下级信任机制有以下特征:
  首先,组织发展信任机制的目标发生了偏移。传统社会和计划经济时代,上下级的信任目标主要是为了维护组织的稳定有序,建立一个相对公平的组织。领导要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平衡好各方利益,才能获得下级的信任,才能激励下属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无论这个目标是上级组织制定的,还是出于稳定组织以便迎接各方面挑战的需要。市场化之后,组织内部建立上下级信任机制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而不是为了稳定。在利益导向下,领导取信于下级的目的主要是激励下级完成组织交代的任务,而下级信任领导主要是领导能够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利益和好处。
  其次,市场导向背景下,信任根本机制发生了转化。在传统社会或计划经济时代,上下级信任的基础是传统和命令。上级和下级按照既定的习惯或规则进行交往,下级之所以信任或不信任上级,是出于传统习惯和命令。例如,在古代社会,大臣之所以信任皇帝,是因为这个皇帝通过合理与合法的传统习惯获得皇位。如果是非法获取帝位的皇帝,一般会被人斥为“伪帝”或“奸雄”,很难被人信任。而上级也是通过传统习惯和命令信任或不信任下属。市场化之后,下级要取得上级信任,最重要的是能够给组织或上级带来利益,而上级要取信于下级同样是要给下级带来利益。因此,信任机制从传统驱动型和命令驱动型转变为市场驱动型。
  再次,信任方式也逐渐多元化。当下中国正处于转型期,各种文化所倡导的观念并不一致,信任方式也出现了多元化。有些组织仍然依靠传统的方式来处理上下级信任问题,比如,有些民营企业家仍然以兄弟、父子、同学等血缘关系和拟血缘关系为纽带来获得下级的信任,合同契约虽然需要但并不是特别重要,甚至有的组织不签契约反而加强了信任;也有一些组织依然遵循着命令服从的逻辑处理上下级关系;更多的企业是通过契约方式来确保上下级之间的信任问题。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很少有组织单独使用一种信任方式,大多数组织是混合使用多种信任方式,只不过是以一种为主,其他为辅,我们在分析问题的时候要看主要价值导
[1][2][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