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圈层结构与中国式上下级信任机制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单许昌
日期:2016-01-30 14:03:36
长老,一个国家的事情要听命于君主。这种农耕文明所形成的圈子文化,在周王朝得到了强化,周王朝按照血统远近建立了一个完善的“周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宗法体系。这个体系反过来强化了圈子文化,一个家族是一个圈子,一个国家是一个更大的圈子。
中国文明的发源地是长江、黄河等几条重要河流,因此,中华文明也被称为“大河文明”。同时,中国也是水患频发的国家,特别是黄河经常改道导致水灾不断,治理水患往往成为历代王朝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治理水患最重要的是统一各种各样的意见和协调各个地方的利益,而统一意见和协调利益就要形成一个有效的命令服从体系。因此,中国官本位的历史根源于治水文明。自秦王朝起,历代王朝不断强化自上而下的命令服从体系,中国王朝也因此具有了大一统和专制的特征。
圈层结构全面影响了中华文明的运行和发展方向。汉代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传统中国的正统思想,这种选择并不是随意的,而是因为儒家的基本假设、价值导向以及行为规范基本符合圈层结构的特征,并且儒家的思想体系并不是保持不变的,而是在不断的实践中以及与别的思想文化的碰撞融合中进行适应性演化。例如,汉代的经学体系与宋明理学的差异非常大,宋明理学实际上是以儒家为根基,融合了道家、法家以及外来的佛教等思想。无论怎么演变,儒家的理想还是《礼记?礼运》所描述的大同社会,这个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公正、和谐以及秩序;儒家的价值导向主要是维护社会秩序,对于国家来说就是天下太平和国祚永续,对于家庭来说就是家庭和谐以及香火不断。儒家治理社会的核心是仁义,立国以公正为导向。仁的核心观念是上位要爱下位,下位要敬上位,服从上位的命令;义的核心是公正合宜,在义利之辨等重要问题上,如果义与利存在重大冲突,儒家主张舍利取义。但仁义毕竟是抽象的,体现仁义的具体规范是礼。于是,儒家仁义道德具体化为各种场合适用的礼仪规范和风俗习惯。传统中国的社会结构是家国同构。对于家庭来说,孝悌是治家的根本。孝悌也是抽象的,体现孝悌的根本是各种家规乡约。儒家还强调,认识这些道理的重要性,就是所谓的智。只有真心体会到这些规则和价值观念对于社会和家庭的重要性,才能真正自觉践行这些规范。除了仁义礼智外,儒家五常之一的信实际上是汉代大儒董仲舒加上的,主要处理的是朋友之间的关系。孔子说,“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学而》),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范互守信用。但当信与仁义相冲突的时候,儒家主张取仁义而舍掉信。
传统中国的信任机制
信任是减少社会交往成本的重要机制。传统中国的信任机制主要处理的是熟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所以强调信要依附于仁义道德等主流价值规范体系。
一个重要的案例是李鸿章与戈登之间的冲突。当时,二人率兵攻打太平天国的苏州,其中一个守将愿意投降,但要求戈登做担保,双方都同意了。结果投降后守将被杀,戈登要找李鸿章拼命。戈登受西方文化的影响,认为信用非常重要,而李鸿章的理念是,当仁义与信相冲突时,为了天下大义可以不讲信用。
在一般情况下,儒家强调人无信不立,但在信与仁义存在冲突时,儒家认为,为了大仁大义而失信并不是失礼。当然,大部分信与仁义具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