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从家长制、一言堂到权力腐败的生成逻辑与治理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任中平 郜清攀
日期:2016-01-06 16:22:26
,最终酿成了十年“文革”的惨痛后果。十年浩劫之后,鉴于家长制、一言堂现象对党和国家造成的严重危害,邓小平痛定思痛,尖锐指出:“不彻底消灭这种家长制作风,就根本谈不上什么党内民主,什么社会主义民主。”然而,时至今日,家长制、一言堂的传统观念和不良风气仍然无时不在地侵蚀着党内民主生活,毒害着政治生态环境,阻碍着依法治国的全面推进。因此,从思想根源上说,只要家长制、一言堂作风盛行,就势必会放松掌权者对权力滥用的警惕,剥夺组织内部成员对权力的监督,其结果必将使个人权力凌驾于组织之上,个人意志取代集体领导,从而为权力腐败打开方便之门。
二、家长制、一言堂消解了制度对权力的制约
民主是权力腐败的天敌。民主政治按照主权在民的基本理念,通过投票选举、民主协商、民主监督等制度设计来实现对权力的制约。因此,只要是在民主制度有效运行的地方,权力只要在阳光下行使,那么权力腐败就难以藏身。而家长制、一言堂的盛行,正是从制度上消解对权力行使的制约,使一切限制权力的制度安排成为摆设,从而为权力腐败铺平道路。
中国共产党现行《党章》规定:“党的各级委员会实行集体领导和个人分工负责相结合的制度。凡属重大问题都要按照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的原则,由党的委员会集体讨论,作出决定;委员会成员要根据集体的决定和分工,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按照这样的制度设计,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等原则便为限制和制约一把手的权力,奠定了坚实的制度基础。然而,任何制度都是要由人来实行的,如果一个地方或单位的一把手养成了家长制、一言堂歪风,就会使《党章》规定的集体领导、会议决定形同虚设,而一把手的个人意志在干部选用、财务审批以及重大决策过程中却起着决定性作用。从表面上看,所有决策和用人都遵循着民主集中制的程序,都实现了程序合法,但由于实际上没有人敢反对一把手的意见,一把手的个人意志便理所当然地成为“集体意见”和“会议决定”。制度虚设和程序空转无法制约一把手权力的肆意行使,从而使党的集体领导演变为一把手的独断专行,于是,家长制、一言堂便轻而易举地消解了制度对权力的制约。比如说,我们在人民代表大会与政府之间,建立起了立法权对行政权的监督与被监督关系;在各级政府之间,建立起了上级权力对下级权力的行政监督关系;在人民群众与各级党政机关之间,我国宪法也相应地规定,人民群众享有监督政府的各种权利。可以说,我国的民主法治建设已经具有较为系统的制度保障。然而,遗憾的是,这些制度功能在现实中并未能完全有效实现,难以起到应有的监督和制约作用。在制度设计上,各级人大机关、检察机关、司法机关、党内纪检部门等都具有监督权力行使的职责,但一把手完全可以通过对干部选用、财政拨款等关键性环节对这些机构和人员加以操控,因此,对于这些一把手的独断专行,各种监督职能部门也无可奈何。一旦权力不受任何监督和制约,那么随着个人权力的膨胀,个人私欲也会极度膨胀起来,权力腐败便是早晚之事了。
三、家长制、一言堂助长了一把手对权力的垄断
一把手大力推行家长制、一言堂,不仅从思想上放松了对权力的警惕,从制度上消除了对权力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