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从家长制、一言堂到权力腐败的生成逻辑与治理对策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任中平 郜清攀
日期:2016-01-06 16:22:26
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加大了反腐败斗争的力度,以猛药去疴、重典治乱的决心,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的勇气,坚持有腐必反、有贪必肃,“老虎”“苍蝇”一起打,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效果。近年反腐败斗争破获的大量权力腐败案件有一个非常明显的共同特征,就是这些涉案的腐败分子大都热衷于在组织内部大搞家长制、一言堂,从而为权力腐败铺平道路。诸多媒体披露的各种权力腐败乱象可谓铺天盖地,触目惊心,其背后往往都有权力不受制约的政治家长在暗中作祟。甚至还有不少腐败分子落马前在公开场合大肆叫嚣:“你不听我的,我就治你。”“谁敢跟我对着干,当场就叫谁难看!”“谁让我一时不好过,我让他一辈子不好过!”种种现象一再警告我们:家长制、一言堂是权力放纵的直接表现,而权力腐败是权力垄断的必然结果。那么,一把手是如何从家长制、一言堂开始走向权力腐败的呢?其生成和演化的内在逻辑是什么?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有助于我们从源头上治理权力腐败这一顽症,同时也向掌权者敲响警钟,提醒其谨防从家长制、一言堂的霸道作风滑向权力腐败的万丈深渊。
一、家长制、一言堂从思想上放松了对权力的警惕
现代民主理论认为,权力本身具有自我膨胀和无限扩张的天性,权力的行使如果不受约束,必然导致权力滥用和权力腐败。因此,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就是研究如何将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对权力的监督一刻不能懈怠,对权力的警惕丝毫也不能放松。但毋庸讳言,在现实生活中,一些地方和单位内部仍然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家长制、一言堂现象,而作为封建专制文化的残渣余孽,其本质特征就是唯我独尊、唯我独大,其根本习性便是蔑视任何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对于那些习惯于家长制、一言堂领导方式的掌权者而言,一切对于滥用权力的警惕都是多余的、妨碍手脚的累赘。因此,大力推行家长制、一言堂,便是某些一把手摆脱权力监督和制约、塑造个人绝对权威的惯用手段。在现实生活中,许多权力腐败的发生往往始于掌权者在思想认识上放松了对权力滥用的警惕。通过大搞家长制、一言堂,他们俨然成为某一地方或单位的“家长”,凡事都是一个人说了算,容不得任何不同的声音。于是,在这些家长制、一言堂风气盛行的部门单位,一把手就是“老大”,领导的话就是真理,领导的决定毋庸置疑。实际上,在一个地方或单位,一旦家长制、一言堂现象盛行,无异于将对事实的判断、对权力的监督弃之如敝屣,从而使家长式个人领导取代民主集中制的集体领导,使个人决策代替集体决策,使一切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沦为一纸空谈。
回顾中国共产党建党九十余年的历史经验,可以说,家长制、一言堂现象曾给我们党的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带来极大的危害。建党初期,陈独秀、王明、张国焘等人在党内都曾经搞过家长制、一言堂。毛泽东本人也深受其害,受到打击迫害,但他仍坚持不懈地与这种家长制作风做斗争,积极推进党内民主建设,有力促进了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从遵义会议到社会主义改造时期,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一直比较注意实行集体领导,实行民主集中制,党内民主生活也比较正常。但后来由于毛泽东在党内逐渐确立了至高无上的领导权威,党内个人崇拜之风盛行,家长制、一言堂现象开始在党内滋生蔓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