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理论版阅读
更多
领导前沿
领导者胸怀与管理风格及预期绩效的关联度探析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张国勇
日期:2015-12-07 16:02:47
或地方就会一盘散沙,就会“树未倒猢狲已散”,众人各奔前程。市场上存在“劣币驱逐良币”现象,职场上也存在“劣马驱逐良马”或“劣才驱逐良才”现象。领导者小心眼儿,就有可能颠倒黑白、混淆是非,重用庸才、冷落贤才,最终造成“蠢材逼走英才”的怪事。“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领导者如能抛却个人恩怨、不畏闲言碎语,为公为国举贤荐能,堪称胸怀广大、站高望远。领导者倘若内心扭曲,就能把“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变成“庸者上、平者‘唱’、能者下”。毫不夸张地说,针尖胸麦芒怀就是领导风格的“死穴”、就是领导绩效的“软肋”,不仅使下属的晋升通道受阻,也使领导者自身的发展空间受限。“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在金字塔式职位擢升链条中,胸无丘壑的领导者“原地踏步走”的概率要高出大一截,而胸有丘壑的领导者“更上一层楼”的机会要高出一大截。一般来讲,领导者职位越高,发挥才能、施展魅力的舞台就越宽,预期获取的绩效也就越大。领导者“量大”,不仅自己甘为人梯,视他人也皆为“垫脚石”;领导者“量小”,不仅自己耻为人梯,视他人也皆为“绊脚石”。《孟子》强调,“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对于领导者而言,心胸广博才能带来“人和”的良好局面。《孟子》还强调“道”的重要性。“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高明的领导者应该四处播撒博爱之种,而不能随处抛撒仇恨之火。领导者如能汲取先哲智慧,注重修身养性、见贤思齐,用“心扩”换取“心阔”,用“唯下属为尊”替代“唯我独尊”,用“任规”告别“任性”,用“心常态”应对“新常态”,则对职场生态的良性循环大有裨益。
3.领导者胸怀坦荡足可撑破“职场天花板”。《吕氏春秋》里有个“管仲荐相”的故事:鲍叔牙因为胸襟比不上隰朋而错失拜相良机。在管仲弥留之际,齐桓公请求他推荐一位继任者。管仲问道:“公谁欲相?”齐桓公答道:“鲍叔牙可乎?”管仲毫不犹豫地回答说:“不可。夷吾善鲍叔牙。鲍叔牙之为人也,清廉洁直;视不己若者,不比于人;一闻人之过,终身不忘。”桓公追问道:“勿已,则隰朋其可乎?”管仲肯定地回答说:“隰朋之为人也,上志而下求,丑不若黄帝,而哀不己若者。其于国也,有不闻也;其于物也,有不知也;其于人也,有不见也。勿已乎,则隰朋可也。”管仲本来和鲍叔牙私交甚好,鲍本身也是一个“清廉洁直”的好人,但是,问题在于他的胸怀还没有坦荡到担当宰相重任的程度,他最大的毛病就是瞧不起不如自己的人,还终身记人之过。没有礼贤下士和“大人不记小人过”的高风亮节,怎么能够履行好宰相职责呢?在职场晋升通道中往往隔着一层“玻璃天花板”,隰朋正是靠坦荡的胸怀撑开了这道厚厚的透明幕墙。隰朋的优势是志向远大且不耻下问,谦虚谨慎且同情弱者,还有就是不多管闲事。隰朋既有孜孜以求的进取心,又有为人处世的分寸感,因而跃过鲍叔牙成为宰相要职的第一候选人。
三、领导者胸怀放大管理声誉和预期绩效
1.领导者胸怀能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