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治理“为官不为” 涵养勇于担当精神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15-01-27 15:51:18
  “为官不为”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突出表现,与享乐主义、奢靡之风密切相关,是“四风”变异的反应。中央从严治党、从严治吏的目的在于扫除歪风邪气,弘扬清风正气,为广大干部专心谋事、静心干事、舒心做事营造良好环境,看似多了些“不自在”,但实际上为干部穿了“防身服”,筑起了“防火墙”,使干部更能堂堂正正做人、干干净净干事。同时,“为官不易”是干部起码的要求、应有的状态、本色的回归。少数干部之所以把改进作风与干事创业对立起来,由“不易”而“不为”,根子还是权力观错位。权力的本质是责任,公仆的本色是为民。如果只想当官、不想做事,只想用权,不愿担当,那就不配做一个党员、干部。相反,越是管束得紧,要求得严,越要认真负责,敢于担当。因此,遵守规矩不是无所作为,“为官不易”更需“有为”。“为官不易”“为官不为”虽然是一种暂时现象,但危害极大,是当前污染政治生态的一个突出问题,必须认真解决。
  一是传统文化中“无为”思想的影响。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有三大思想战役:一是儒墨之争——仁爱还是兼爱?二是儒法之争——德治还是法治?三是儒道之争——有为还是无为?在道家的老庄看来,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瞎折腾。为什么瞎折腾呢?因为多欲。欲望也无非两条,一是名,二是利。老子说:“罪莫大于多欲,祸莫大于不知足。”那么,正确的态度是什么呢?老子说,“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一下子将人类“有为”的深层原因连根拔起。相对于好大喜功的“有为”,老子的“无为”是一种大智慧。但如果错误理解“无为”,那其中的消极因子不言自明。有些人把“无为”作为一种政治智慧,作为“不作为”的一个借口,那是没有真正理解“无为”思想的本质。
  二是现实生活中个人利益受到冲击的情绪流露。古人云:“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面对当前反腐态势和正风肃纪要求,一些干部感到被束缚了手脚,“规矩多了、什么也干不了了”。我们知道,提倡“干净”是为了更好地“干事”,但一些人个人私欲太重,竟把“改作风”与“敢担当”、把“干净”与“干事”人为对立起来。本来是自己对新形势、新要求不适应,却以“干净”这种基本要求替“不干事”找借口。还有一些干部,在中央颁布“八项规定”、出台“六项禁令”、狠刹“四风”等措施陆续推行之后,面对这些约束权力、规范言行的举措,感到原有的“奶酪”被动了,就心生不悦,甚至出现隐性抵触情绪。在一些人的眼里,权力只是个人谋取私利的工具,工作职位只是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载体,因此没有好处不干事,“无利不起早”。这类干部,从政目的和动机不纯,治政态度和行为不端,模糊了人民公仆的角色定位,如不及早悬崖勒马,在官场落马只是迟早之事。“为官不易”的抱怨也好,“为官不为”的懈怠也罢,从根子上说,都在于私心太重、杂念太多,让人深刻体会到“触动利益比触动灵魂还难”。
  三是宗旨意识淡薄、责任不强的体现。有一则寓言故事发人深省。一个官员
[1][2][3][4][5][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