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杂志

2025年第3期
欢迎订购
邮发代号 36-104
图书邮购
邮购热线:0371-63937245
领导前沿

治理“为官不为” 涵养勇于担当精神

来源:领导科学 作者:李庚香 日期:2015-01-27 15:51:18
着深刻的时代背景和社会原因,要深入分析,做好正面引导,加强责任追究。
  “为官不易”是相对于“严”而言的。“为官不易”是一种心态。在中央对干部作风建设要求日趋严格的现实环境下,一些干部觉得过去一些习以为常的惯例行不通了,一些理所当然的收入变得违规了,监督更是无处不在,和过去比较,当官的确变得不容易了。于是,一些干部对从严管理显得极不适应。这种“为官不易”的消极心态,弱化了干部应有的责任心和进取心,影响干部队伍的整体稳定。如果任由这种消极心态发展下去,会不断影响其他干部的价值判断,甚至掩盖一些早已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给干部队伍建设带来不良影响。在习近平同志看来,“党的干部都是人民公仆,自当在其位谋其政,既廉又勤,既干净又干事。如果组织上管得严一点、群众监督多一点就感到受不了,就要‘为官不易’,那是境界不高、不负责任的表现”,“我们现在对党员、干部的要求是不是过严了?答案是否定的。现在的主要倾向不是严了,而是失之于宽、失之于软,不存在严过头的问题”。
  “为官不为”是相对于“为官有为”的“实”而讲的。“为官不为”是一种状态。从“乱作为”到“为官不为”再到“积极作为”是一个过程。很多干部实际上把过去的一些潜规则当作办事规则,现在不让搞潜规则了,他好像就没有办法工作了。过去是不给好处不办事,现在不敢要好处了,就不干事了,就不作为了。习近平同志指出:“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当前,“为官不为”主要表现在“不想为”“不会为”“不敢为”上。一是不想为。有的干部安于现状,看摊子、守位子,推着干、看着干,工作热情减弱,进取意识淡化。特别是一些任职时间较长的干部觉得船到码头车到站、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愿再吃苦受累,不求有功但求无过,意志消退,贻误了事业的发展。二是不会为。一些干部不是不想作为,而是缺乏真本事、硬功夫,能力水平欠缺,没有干事创业的过硬本领,导致工作上力不从心,主要表现在能力恐慌上。有些干部对深化改革、调整结构、转变方式等新任务不熟悉,工作思路不宽,新的办法不多,有时甚至束手无策,于是,遇到矛盾就绕、遇到难题就躲,能拖则拖,直到把工作拖到如石沉大海。可以说,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有些干部不是不想干,而是干不了、干不好。三是不敢为。不敢为,就是凡事怕字当头,怕得罪人、怕伤和气、怕伤感情、怕丢选票。有的是怕工作失误、冒风险,把“不出事”作为最大原则。有的是怕触及利益,怕得罪人,担心引火烧身,担心承担责任,表现得患得患失。有的是怕媒体炒作,怕成为热点、焦点、烤点。总之,主张“和为贵”,和气生财,和气升官,“只栽花,不栽刺”,难题坚决不碰,雷区坚决不闯,处事老到,圆滑奸猾,信奉“好人主义”,成为“太极高手”“好好先生”。这三个方面,有的在一个方面突出,有的则三个方面兼而有之。对干部队伍中存在的这些负面情绪和消极思想,必须加以正视并积极解决。
  
  二、“为官不为”是一种非常错误的态度
 
[1][2][3][4][5][6][7][8]